用電緊張的形勢也漸漸開始擴散,高耗能產業面對拉閘限電也使出渾身解數來降低企業損失,避免受“重傷”。而對于今年的“缺電”,有不少業內人士把矛頭直指高耗能產業,認為當務之急是調整高耗能產業結構,而轉變我國經濟發式是長期發展的根本所在。
高耗能產業被指為“罪魁禍首”
受電煤價格高、水電出力少、高耗能產業反彈等因素的影響,今年的供電壓力格外緊張。國家電監會總監譚榮堯此前表示,預計今年用電高峰時段,全國最大電力缺口將達3000萬千瓦左右。如果情況加劇,電力缺口甚至可能達到4000萬千瓦左右。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許永盛此前表示,今年局部地區提早出現電力供需偏緊,主要的原因是用電需求過快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度一些高耗能企業因要完成“節能減排”指標而降低產量,而值此十二五開局之年,企業開工率大增,用電量也隨之猛增。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我國重工業合計用電量達13932億千瓦時,增長12.0%,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1.9%。其中前5個月,鋼鐵、建材、電力、化工、有色和石化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高達42.7%,高耗能產業仍是全社會用電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
面對今年淡季不淡的缺電問題,有業內人士人把矛頭直指高耗能產業,細究今年用電量激增的原因,高耗能產業是罪魁禍首。今年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已接近去年7、8月份迎峰度夏時段的用電量,這種不合理的用電需求大大增加了用電負擔。因此,要破解“缺電”,首先必須遏制高耗能產業的規模擴張,要充分利用能源資源約束形成的市場倒逼機制,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從而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動產業結構轉型。
高耗能產業積極應對避免“重傷”
“在缺電的情況下,最先限電的肯定是高耗能行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表示。
發改委上調今年4月、6月分別調整上網和非居民電價,這樣做一是為了緩解發電企業經營困難,二是抑制高耗能企業用電。在夏季用電高峰期,一些高耗能產業面對“開三停一”、“開五停二”拉閘限電的現狀,也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將限電的損失降到低點。
今年限電對象仍以高耗能的鋼鐵業為突破口,鋼鐵企業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寶鋼集團今年5月便擬定了合理安排避峰用電生產優化方案,在6-9月份用電高峰期,對其上海生產基地實施一定的限電措施。沙鋼集團也表示,將盡量錯開高峰使用低谷電,用電高峰期安排主要冶煉設備停爐大修,另外還開足馬力增加自發電量。
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鋼材產量為7315萬噸,同比增長8.3%;5月鋼材產量達7637萬噸,同比增長10.6%;6月中國鋼材產量為7872.67萬噸,同比增長率為14.81%。其中上半年中國鋼材產量為4.37億噸,同比增長率為12.78%。
單從鋼材上半年的產量來看,限電與提高電價似乎并未影響鋼鐵產業的發展速度。相比鋼鐵行業,水泥行業則陷入了加速洗牌調整的進程。
今年不斷攀升的煤價增加了水泥生產成本,同時限電則抑制了水泥企業的產能釋放,在成本上升與產能下降雙重因素的影響下,水泥價格不斷走高,表面上看漲價似乎能夠補償部分企業限產所造成的損失,而實際上,小企業因限電面臨停產,而大企業則需控制部分產能。
據記者了解,從今年5月1日起南昌對部分生產企業執行“開四限三”分片輪休制度。到目前為止,江西南昌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水泥粉磨站面臨減產或關閉。
與小水泥廠相比,大水泥企業則擁有更有效的物流體系,在上下游擁有更多的議價權,在政府面前也有更多的話語權,應對缺電缺則顯得更為從容。而對拉閘限電,大型水泥熟料企業對生產做出相應調整,普遍采用!案G”關“磨”的做法,盡量降低限電帶來的影響。
當務之急是調整高耗能產業結構
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業的高耗能一方面拉動了用電需求,另一方面受到缺電的困擾。面對年年有的“缺電”,該如何去破解,業內人士看法不一,比如短期內理順電價、推行市場化改革、增加電力供應、壓縮不合理用電、加大電力跨區輸送力度……然而對高耗能企業的出路,大家一致認為重在調整產業結構。
林伯強教授分析稱,想通過上調電價和限量來緩解缺電,雖然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高耗能產業的擴張速度,但這些企業不會因為電價小幅上調而停止生產,借助缺電將一些高耗能產業,從而真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從長期發展的角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是關鍵。
卓創資訊分析師盧寧表示,實際上我國的水泥等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問題,限電意味著限產,可以借此來淘汰一些落后企業,可以提高產能效率,缺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高耗能企業的轉型,這是其發展的長期出路。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的“缺電”很大程度仍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等問題所致。如果不首先解決高耗能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引導合理、理性用電,而片面去強調高增長,盲目追求電力擴容,當前多地季節性、局部性的電力短缺甚至有可能轉變為全局域的電力短缺。從我國長期發展來看,要想有效解除“缺電”問題的困擾,仍需著眼于加快結構調整,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