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錢智民在天津召開的“APEC低碳示范城鎮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積極建設低碳示范城鎮,構筑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預計到2015年,我國將建設100座新能源城市,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1000座新能源示范區和10000個新能源示范鎮。相關專家表示,目前節能產業的產業價值在3000億至5000億元人民幣左右,而到2020年,中國用于建筑節能項目的投資將至少達到1.5萬億元,而太陽能、生物能、空氣能以及節能環保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低碳建筑成重中之重
2010年以來,國家對清潔能源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大,相繼啟動了13座低碳城市試點和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工作。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梁本凡表示,隨著試點范圍擴大,中國將逐步培育出覆蓋“市、縣、鄉(鎮)”各個層面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積極發展新能源,成為這一產業體系的標志性特征。
此前,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表示,將對1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投入46億元的財政補貼。來自住建部的消息,住建部將針對建筑節能這一低碳產業中的新興領域提出示范推廣政策,全國有40座城市被列入試點,每年推廣實施節能改造及新建綠色節能建筑面積達400萬平方米,每平方米將享受20元政府補貼。
梁本凡表示,建筑行業在各行業中能耗占比較高,推進建筑節能已開始顯示出巨大市場潛力。我國目前的建筑能耗已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45%左右。若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耗降低50%,則對全社會終端能耗降低的貢獻將達14%左右。
太陽能建筑應用技術最為成熟
“低碳建筑最重要的是在節能技術上的突破,當前最成熟、最便利、最有效的利用技術便是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绷χZ瑞特總經理申文明表示。而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綜合應用方式包括:太陽能光熱與建筑一體化、太陽能光伏與建筑一體化、太陽能與常規能源綜合應用一體化。所有這些應用方式都是為了最終實現太陽能與建筑的完美融合,使建筑的高智能化控制居住者的高舒適度享受,而95%的建筑用能全部來自于太陽能。
隨著國內太陽能產業的高速發展,國內太陽能企業不斷取得綜合應用技術突破,尤其是力諾瑞特引領下的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已經逐漸趨向成熟和完善。在德州,“蔚來城”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釋放項目,通過采用外墻外保溫等高效的圍護結構節能技術,使建筑物節能目標達到70%以上,集中式生活熱水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為70%以上,分體式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為40%以上,小區會所的空調能耗的90%以上由太陽能和地熱能提供,并網發電系統的發電量占小區總用電量的4%以上。
而在濟南東部的力諾陽光科技園內,力諾瑞特“零碳館”則實現了太陽能制冷、采暖、生活熱水、用電等全部所需能源由太陽能提供,為低碳社區建設尤其是大型公共節能提供了最佳借鑒。同時,力諾瑞特還根據不同的建筑需求開發了17種建筑節能方案,推出九大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系統,有效滿足了各種建筑的不同需求。
此外,作為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的力諾瑞特,為讓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推廣變得“有法可依”,在4年的住宅產業化工作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實施要求:通過太陽能與建筑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和安裝、同步驗收、同步后期管理,將太陽能納入建筑的標準推廣部件;完善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設計標準、施工標準、驗收標準、服務標準等“4個標準”;保障標準化的部品推廣體系、產業化的制造推廣體系、同步化的應用體系、規范化的后期維護體系“4個體系”。
太陽能工業節能不容忽視
據統計,2010年我國全年總計生產太陽能熱水器4900萬平方米,實際使用量達1.68億平方米。而力諾瑞特一家企業就已經累計推廣了3400萬平方米的太陽能住宅,在國內外建設了千余套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精品工程。
然而,這些太陽能光熱應用基本停留在低溫熱水階段,并未對降低占全社會總能耗70%的工業能耗提供幫助。目前,我國消耗了全球16%的能源,卻只創造了全球8%的GDP。所以,“十二五”要根本性扭轉粗放型增長模式,必須重視工業降耗的產業化推廣。
其實,以目前的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實現工業能耗的有效替代并非難題。以造紙、食品、煙草、木材、化工、醫藥、紡織、塑料等八大工業行業為例,其用熱溫度大部分在80℃~250℃之間,而力諾瑞特將其獨有的中溫集熱技術與傳統鍋爐結合推出的太陽能工業熱力系統,可將15℃左右的冷水加熱至95℃以上,再由傳統鍋爐將熱水加熱成所需溫度蒸汽,很好地解決了中國太陽能中高溫工業熱利用技術的難題,同時實現10%以上的能源替代。
在7月3日舉行的力諾瑞特十周年慶典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如竹表示:“剛剛落成的力諾瑞特CPC中溫太陽能鍋爐系統完善后可以形成一個成套的技術,在各行業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如果全國10%的工業企業使用太陽能進行節能改造,將至少減少5%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