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能和環保成為焦點話題的今天,隨著陸地化石能源的減少,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蔚藍的大海,“藍色能源”成為時代寵兒。而潮汐發電因為儲備量大、可以再生、有規律可循,成為開發“藍色能源”的先行軍,國內外潮汐能開發進程加速。
7月14日,記者來到見證著中國潮汐電站發展進程的濱海小城乳山市實地探訪。
“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原理類似,就是在海灣或有潮汐的河口建筑一座攔水堤壩,形成水庫,并在壩中或壩旁放置水輪發電機組,利用潮汐漲落時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使海水通過水輪機推動其旋轉,帶動發電機組發電。從能量的角度說,就是利用海水的勢能和動能,通過水輪發電機轉化為電能!比樯剿{色經濟區管理辦公室主任于榮愷對記者說。
目前,潮汐發電站的類型分為三種:只能在落潮時發電的單庫單向型、在漲落潮時都能發電的單庫雙向型和可以連續發電的雙庫雙向型。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加上5000多個島嶼的海岸線14000多公里,共長320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中蘊藏著豐富的潮汐能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9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870億千瓦時。潮汐發電成本低,而且環保。
“我省的黃海段潮汐資源較為豐富,以乳山口為中心東西100多公里的沿岸潮差較大,平均在2米以上,是我國北方海域最具備建設潮汐電站條件的海區之一。”于榮愷說。
我國建設潮汐電站始于上個世紀中葉。乳山,是我國開發潮汐能源的發祥地,早在幾十年前就建設了亞洲第一座潮汐電站――金港潮汐電站,1987年全部建成投產的乳山白沙口潮汐發電站規模居全國第二。
上世紀60年代,水電專家對我國沿海的山東、浙江、遼寧等省份進行了實地考察,共確定了398處適合建設潮汐電站的地點,乳山市海陽所鎮的金港海灣位列其中。
金港海灣是一個灣中灣,修建攔海大壩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潮差、地質等各方面條件也最為理想,最終被選定為我國第一個、也是亞洲第一個潮汐電站的站址。
1970年7月,金港潮汐電站破土動工,當年11月電站建成。金港潮汐電站也是單庫單向發電,總庫容49.8萬立方米,8孔進水閘,裝有框架木面自動啟閉閘門和3臺立式水輪機,單機容量40千瓦,1970年12月5日開始運行發電。受當時技術條件所限,3臺木制水輪機效率低,機組和傳動設計也不合理,水下部件海蝕嚴重。1973年,金港潮汐電站停業,水庫用來進行海產養殖。雖然運行時間不長,但金港潮汐電站在運行期間獲得了大量珍貴的數據,為今后潮汐電站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點,我國潮汐發電行業在技術上日趨成熟,潮汐發電量也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法國、加拿大。
2010年11月24日,國家首批“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正式啟動。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可再生能源管理中心三方共同簽署了《乳山口4萬千瓦級潮汐電站站址勘查及預可研項目合同》,該項目是全國唯一一個入選的潮汐電站站址勘查及預可研項目。
根據站址的地形地質條件和當前潮汐發電站開發的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乳山口潮汐電站初步選擇單庫單項發電方式開發,總投資約8億元,初步估算裝機規模為4萬千瓦,布置安裝5臺豎井增速貫流轉漿式水輪發電機,年發電量約1.03億千瓦。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鮑獻文博士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他介紹,“由于潮汐電站建設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圍海筑壩等大型水利工程,這些不可逆的人類活動對海灣的水動力和生態環境影響問題一直受到關注。英國、法國、加拿大、美國和俄羅斯的不少電站開發規劃和設計論證長達幾十年。潮汐電站需要進行有計劃的蓄水和放水,因此需要進行大壩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勢必對原有海灣水動力、泥沙和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必須進行大量細致的潮汐電站站址勘查、環境影響評估以及經濟技術可行性論證等工作,為電站建設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鮑獻文的項目小組將用2011和2012兩年的時間,重點闡明潮汐電站攔壩建設對乳山口灣內水動力環境、泥沙沖淤環境及海灣水體交換的影響;評估乳山口潮汐能資源量和可開發量;分析電站建設對庫區水質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評估其對資源和環境的耗損作用;闡明電站建設對乳山口海域養殖、交通和港口產業的影響并提出協調解決的方案與措施,為乳山口潮汐能電站建設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