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中共中央名義召開的水利工作會議,備受社會各界矚目。
“這次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將迎來中國水利建設新高潮!彼壳安块L、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要把握好歷史機遇,將中國水利事業從近代水利推向現代水利!
今年88歲的錢正英是新中國水利事業的領導者。她29歲時就被任命為水利部副部長,51歲起擔任部長。直至1988年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她在水利部門工作了36年。
“我雖然離開了水利部,但是我仍在研究中國的水利問題!边@位水利界的元老回顧了中國水利60年間所走過的曲折歷程,“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基本完成近代水利,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到了世界水平前列,三峽工程就是一個標志!
但是,錢正英也清醒地指出,“‘二戰’以后,世界的先進國家已經開始進入現代水利。近代水利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而現代水利注重的是水資源的管理和水環境的保護!
“中國正處于新的歷史起點上!卞X正英說,“中國應當自覺地實現從近代水利到現代水利的轉變。關鍵是要轉變觀念,樹立人和河流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觀念!
“水利對中國尤為關系重大”
《財經》:最近召開了高規格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而在今年年初,中央還公布了“1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對水利全面工作進行部署。這些事實是否說明,水利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了重視?
錢正英:是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水利的重要性。亞洲許多國家都重視水利,但水利對中國尤為關系重大,這是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決定的。中華民族的發展與治水分不開,大禹治水的傳說就是反映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的要求和愿望。
回顧歷史,我感慨良多。從我小時候起,每天報上長篇累牘都是水旱災害。旱的時候,不少地方以觀音土充饑,甚至發生人食人的慘劇。大水的時候是一片汪洋,餓殍載道,流民遍野。連年的水旱災害,每一次受災人口都達千百萬。
可以說,嚴重的水旱災害,已經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基礎了。1949年1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白皮書說,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各屆政府都不能養活自己的百姓。為什么?因為水旱災害頻繁,糧食收成沒有辦法保證。而且水旱災害最容易造成大量逃荒的流民,進而導致極大的社會穩定問題。
《財經》:其實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水利一直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等都是享譽世界的水利工程。為什么在1949年之前水利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錢正英:中國的古代水利確實是很輝煌的,秦朝以后有三次水利大發展,分別是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和元明清時期,帶動了人口大增長。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帶來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水利的基礎學科開始建立,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為提高。
但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外侮內亂,國力衰退。水利不但不能趕上世界的發展,相反已有的水利設施都無力維修,效益退化。世界各國進入了近代水利,中國卻停滯不前,甚至于古代水利的成果都毀壞了。
因此,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加快了進入近代水利的步伐,追趕那些已經進入近代水利的國家。經過60年的奮斗,中國水利發生了歷史性、根本性的變化,F在中國人口13億多,比建國之初多了兩倍,中國人民衣食無憂,社會穩定,靠的是什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設了各種水利工程,常遇水旱災害得到初步控制。
剛解放的時候,中國的灌溉面積只有2億多畝,現在已經有10億多畝了,保障了糧食的供應,不再靠天吃飯。農業建立了高產穩產的基礎,城市工業也得到快速發展,F在大江大河都控制住了,都平穩了,支流的洪水基本上也能夠得到控制。比如,去年長江上游的暴雨,如果沒有三峽大壩,肯定緊張得一塌糊涂,壓力不會小于1998年。
雖然取得了這樣大的成就,但并不是一帆風順,中間經過了很多的曲折和挫折。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追求政績,不愿意往這塊投入。義務勞動現在沒有了,也沒有資金投入,中小型的水利工程沒有繼續修建,過去修的一些有損害也得不到及時維修和整治提高。
“中國人的水資源夠用”
《財經》: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水資源開發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目前中國水利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錢正英:一般認為,中國水利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水多、水少、水臟”。不過,對這三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水多,指的是洪水問題。洪水是中國的大患,江河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江河洪災則是由于人類在開發江河沖積平原的過程中,進入洪泛的高風險區而產生的問題。歷史上,人類為了開發江河沖積平原,不斷修筑堤防,與水爭地,從而縮小了洪水宣泄和調蓄的空間,當洪水量超過人們給予江河的蓄泄能力時,堤防潰決,形成洪災。
我們應當實行戰略轉變,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堤防系統已經達到25萬千米的規模,不宜再增建和加高,而應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加固,并充分利用各類分、蓄、行洪區,解決超標準的洪水。
水少,指的是水資源量問題,多以人均狹義的水資源量為衡量的指標。所謂狹義水資源,是指降水后形成的河、湖等地表徑流和地下淺層水的徑流,并不包括全部降水。而人均水資源量指標,又包含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因素。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既有灌溉農業,又有雨育農業,可以養育的人口較多,人均水資源量可能并不是很高;而在干旱地區,雖然單位面積產水量不高,但因人口較少,人均水資源量卻可能相當高。
因此,對于不同氣候區的人均水資源量,其實是沒有可比性的。例如,根據2007年水資源公報,處于干旱區的新疆,人均水資源量為4123立方米;而處于濕潤區的江蘇和廣東,人均水資源量只有650立方米和1673立方米。中國東部受季風的影響,各年間降水變化較大。在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遇降水較多的年份,各種用水特別是農業用水會比較充分;而遇降水較少的年份,各種用水緊張、農業用水不足,就會感到水荒。因此,水少的問題是出現在某些年份的某些地區。
《財經》:建國以來進行的大規模水利建設,對調劑年際和年內的水資源分配發揮了很大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用水可能越來越多,中國的水資源問題能否支持中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錢正英:一些人的認識仍停留在粗放的農業社會的水平,誤以為發展工業將大量增加用水。其實,進入工業社會后,農業人口將減少,粗放農業有條件改造為現代農業,現代農業加現代工業用水總量將比粗放農業用水量減少。
事實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中二三產業的比重相應提升,以及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環保意識的增強、循環經濟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的用水總量已從快速增長轉為微增長、零增長以至負增長。
美國人上世紀70年代前后有兩次對本國水資源的評價,第一次認為水不夠,第二次研究發現,水資源完全可以支持社會經濟繼續發展。中國自1997年以來,也開始進入微增長時期。只要實現戰略轉變,中國的水資源完全可以支持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和一位英國人講過,我說中國人的水資源夠用,中國人能自己解決糧食問題,說中國人養活不了中國人是沒有道理的。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