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最新透露的“十二五”生物質發電裝機為1300萬千瓦,較過去5年約550萬千瓦的數字實現翻番增長。這讓市場仿佛看到了生物質發電產業的春天即將來臨。
然而,從近期市場上生物質發電企業的表現來看,春天的氣息似乎離現實尚遠。今年初,皖能電力(000543)宣布以1550萬元轉讓旗下一生物質能發電公司股權。進入6月,華能國際(600011)也宣布認賠300萬元轉讓下屬吉林生物公司。兩家公司的公告共同反映出目前生物質產業共同面臨的現狀:業績連續虧損。
產業發展現狀與宏偉規劃之間的落差,不得不提醒生物質業界關注一個命題:夢想如何照進現實?
不久前,國家能源局確認了“十二五”太陽能光伏裝機將在目前基礎上翻番達到1000萬千瓦的規劃意圖,盡管不少分析對此目標能否實現打了問號,但更多的分析則認為國內光伏產業過去5年盡管相比于風電進展緩慢,但產業發展的技術和市場基礎已經具備,裝機目標大幅擴容實屬必然。
而反觀國內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的現狀,無論從資源稟賦、技術實力、市場規模,還是政策環境等多角度考量,都可能預示著1300萬千瓦的裝機目標或將成為產業難以承受之重。
上述兩家公司在解釋轉讓下屬生物質發電公司的原因時都歸結為兩點,即原材料和上網電價問題。而這兩方面恰是業界一直以來反復指出的生物質發電產業最突出問題。
近兩年來,投身生物質發電的企業越來越多,甚至在100公里范圍內同時有5個同類電廠在建。但由于生物質發電的原料非風能和太陽能那樣可天然獲取,導致一定范圍內原本只夠一家企業消耗的原料最終被多家分割。
原料投入一般占生物質發電項目總投入成本的70%以上,但國內生物質原料市場近幾年卻成長緩慢?梢詤⒖嫉囊唤M數據是,“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到2010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的目標,截至2010年底均未達標,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僅為50萬噸左右,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則只有20萬噸。原料生產和利用不足,讓一些生物質發電企業經常限于“無米下鍋”的困境,亦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
國內生物質產業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完全依靠政府補貼促發展的階段。盡管國家財政已出臺對生物質發電的上網電價依據當地的脫硫電價給予0.25元/千瓦時的補貼,但企業普遍的反映是,這一補貼標準并不足以彌補企業因發電成本一路上漲所帶來的經營困境。這種聲音三年前已被包括凱迪電力(000939)等龍頭企業反復提及,但政策上遲遲未見調價動向。
政策方面期待的是生物質發電產業能像風電那樣漸漸走出依靠政府補貼度日的階段,并依靠企業自主創新推動發電成本下降。但目前超過1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顯示出這一期望正遭遇現實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