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化為主導的電力多邊交易從其出生之始,就面臨諸多阻礙。國家電網的壟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政策層面的矛盾和沖突。政策困局不破,電力多邊交易重啟便無望。
炎炎夏日,國務院的一紙文件,讓內蒙古當地用電大戶們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
這是一份怎樣的文件,竟會吸引眾多用電企業的關注?
6月底,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內蒙古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下發到內蒙古。在該文件中,國務院提出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的能源優勢,開展電力多邊交易。
電力多邊交易是指發電、用戶和電網三方共同參與、在發電側和用戶側引入雙向競爭的市場模式。這種以市場化的協商交易或者集中競價來對電力進行的定價方式,能夠更準確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
作為一個能源大省,內蒙古當地經濟對于富余的電力資源難以完全消化,而外送又受限于輸電通道,只能面對“煤堵在路上,電窩在家里”的困境無能為力,電力多邊交易的重啟在望讓當地的發電企業和用電大戶充滿了期待。
步履蹣跚的電力多邊交易
內蒙古的電力多邊交易始于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
其時,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以重工業為主的內蒙古經濟遭受重創,企業用電量急劇下滑,電力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在此背景下,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向電監會提交了啟動電力多邊交易市場的方案,得到了電監會的批復。試點期間,凡符合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試點企業的電價較目錄電價每度便宜0.03元至0.06元。
電力多邊交易試點的開展,不僅讓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用電大戶歡欣鼓舞,也讓受困于發電量萎縮的發電企業看到了希望。
公開資料顯示:試點企業包頭鋁業2009年通過參與電力多邊交易,獲得的大用戶直供(用電企業直接向發電企業購電)電價同執行目錄電價相比,降低用電成本2億多元。用電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包頭鋁業最終挺過了金融危機。
“對于發電企業而言,雖然讓利幅度不小,但是相對于發電量急劇下降帶給企業的虧損,還是劃算的。由于提高了機組利用小時數,發電企業的利潤也得到了保障!眱让晒艦鹾R患覅⑴c多邊電力交易試點的發電企業的員工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作為一個能源大省,近年來,內蒙古備受煤炭和電力外送能力不足之困,而當地又無法消納,“煤堵在路上,電窩在家里”的現象愈發嚴重,內蒙古政府希望電力多邊交易能夠成為一種長效機制。
2009年7月,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模擬運行正式啟動。
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模擬試運行后,2010年5月6日,電力多邊交易在內蒙古高調啟動。
電力多邊交易的啟動,被視為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破冰之舉”,是向電力市場化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業界希望通過將電力用戶作為購電主體引入市場,打破“統購統銷”的電力交易模式,以降低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然而,多邊電力交易僅運行了3個月。
2010年8月,由于臨近“十一五”節能減排的收官之年,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使得試點被叫停,多邊電力交易隨即陷入停滯狀態。
此次,國務院《意見》的出臺,讓內蒙古電力行業再次萌生了希望。
內蒙古發改委副主任王秉軍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內蒙古已經制定了開展電力多邊交易的方案,并已經上報發改委,等待國務院的批復!
電網態度至關重要
電力多邊交易在內蒙古試點和重啟,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鳴認為,這與內蒙古自身的獨特優勢密不可分。
曾鳴所指的獨特優勢,便是內蒙古區內豐富的煤炭資源、富余的裝機容量、數量眾多的用電大戶,以及自治區政府所管轄的獨立電網。
“電力多邊交易要想有效推行,電網的參與和配合非常關鍵,內蒙古電網是獨立電網,這就為電力多邊交易中的調度、運行、管理、結算等提供了便利條件。”曾鳴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然而,這在內蒙古以外的其他省份或許難以推廣。
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在市場化的電力市場中,電網應當扮演的角色不是現在電力的“統購統銷者”,而是收取輸配電費用的電力“高速公路”。
而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則是“除了內蒙古,其他省份的電網都被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所壟斷。電網企業主要收入來源就是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之間的價差,這兩個價格都是發改委定價。我國尚未形成科學透明的輸配電價格,開展電力多邊交易,發電企業與用電大戶都想從中獲益,難免要影響電網的收益。”林伯強說。
正是因為如此,兩大電網對于推動電力多邊交易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
林伯強認為,雖然一些地方仍在試點,但是因為這種試點的交易電量所占比重非常小,對電網的整體收益影響微乎其微,所以電網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一旦大范圍推進,電網方面的阻力將是非常大的。
糾結的發改委和電監會
除了電網的壟斷制約了電力多邊交易的有效推廣,不同政府部門間的政策博弈也使得電力多邊交易的進展“邁三步、退兩步”。
2002年因電改而設立的電監會,近年來,一直在力推電力多邊交易,希望借此打破電網公司的壟斷,推動電力市場化的最終實現。
電監會的官員稱:“如果大用戶直接交易電量所占比重能夠達到60%至70%,電力市場化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然而,通過電力多邊交易產生的低電價讓掌握著電力投資項目審批、核準、電價管理權力的發改委左右為難。
“一方面,發改委也希望通過電力多邊交易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但是另一方面,發改委還希望通過電價這一杠桿工具落實國家的產業政策。”林伯強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電力多邊交易中參與積極性高的企業多集中在高耗能行業,如內蒙古試點企業中的包頭鋁業、大唐硅鋁、烏;さ榷际歉吆哪芷髽I,都是國家節能減排和產業升級政策的重點調控對象。
為了緩解這些矛盾,2009年6月,電監會、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完善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對試點企業的門檻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即試點的企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用電規模大、科技含量高、有利于產業延伸和優化升級的原則。
不過,在執行過程中,《通知》被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變相為高耗能企業提供優惠電價。于是,發改委便不得不頻發文件對試點進行規范,對違規開展大用戶直供電試點、跨省電力交易進行清理整頓。
就在2011年6月下旬,國家發改委再次發出《關于整頓規范電價秩序的通知》,嚴禁以跨省、跨區電能交易,以及開展電力市場單邊、多邊交易等形式,壓低發電企業上網電價。
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位負責電力交易的工作人員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同東南沿海一帶相比,內蒙古區內的能源特點決定了它更適合發展能耗比較高的工業,如果要對節能減排采取一刀切的舉措,而將電、煤遠距離地輸出去未必經濟環保!
曾鳴認為目前國家給內蒙古的電力政策環境并沒有多大的改善,電力多邊交易的重啟前景并不樂觀。
“如果不能對內蒙古的節能減排做區別對待的話,電力交易重啟還將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曾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