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昨天在北京閉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中共中央名義召開的水利工作會議。會議對事關經濟發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問題作出安排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其中著重提出,攻堅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這句話讓人聯想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要切實加大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基層水利管理、水價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夠健全、良性運行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尚未建立等,都是眼下的突出問題。
比如今年六月份以來,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雨,局部地區甚至暴雨頻發,實際上,對于我國這個“人多水少”的國家來說,此時是通過降水補充水資源的最佳時期,然而降下的雨水形成洪水之后,大部分卻流入了大海,在非汛期時旱災又經常困擾各地,因此,水資源的短缺和洪水的泛濫形成了鮮明對比。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國十二五規劃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合理開發利用“雨洪資源”。請看《中國水利調查》系列報道第四篇《雨洪資源開發,如何“變災為寶”?》。
所謂雨洪資源的利用是指對雨水、洪水進行攔蓄,再儲存,最后滿足用水需求。6月23號北京的那場暴雨震驚全國,這讓城市防洪排澇成了社會熱議的焦點,不過,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尹稚也感嘆,要是這么多的水都排走了也挺可惜的。
尹稚:中國是一個相對比較干旱的國家,北京又是一個比較干旱的城市,好不容易落點兒雨,都是琢磨著怎么把它盡快排出去,很少考慮怎么讓雨水多一點滲透量,現在這樣一個瞬時暴雨,把水排出去其實也挺可惜的。
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北京各城區陸續建設了雨水利用工程,奧運會之前又興建了一批,通過這些工程,北京還是從那場降雨中存了一些水,北京市防汛辦提供的數據顯示,6月23號北京城區雨洪工程收集雨水量達113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個北海,而從全國范圍來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高級工程師成福云告訴記者,雨洪資源的使用是有成功案例的。
成福云:1998年松花江大洪水的時候,嫩江一個地方,治洪治了35億立方米的洪水,通過這個治洪淹沒了1160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洪水很好的補充了地下水,水位上漲了好幾米,地下水的抗旱效益延續了好幾年,因為這次洪水把地下水位抬升了,以后的很多年,老百姓很方面地取用地下水。
在國際上,近20多年來,美國、日本、德國、丹麥、意大利等40多個國家相繼開展了雨洪資源利用的研究和實踐。成福云表示,雨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嚴格的技術要求和條件,同時還伴有一定風險,而近幾年,我國相關技術的提高為科學利用雨洪資源奠定了基礎。
成福云:因為洪水留在那兒,對生命對財產還是有巨大的威脅,要處理不好的話,就會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所以雨洪資源的利用一定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雨洪資源的利用肯定要有一定的條件,包括硬件和軟件,現在隨著水庫和水利工程的除險加固工作的不斷開展,水利工程的防洪標準都得到了相應提高,加上現在通訊手段和氣象預報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改進,這些都為科學利用雨洪資源奠定了重要基礎。
江蘇的水利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在5、6月份旱澇急轉之時,江蘇沒有遭受嚴重損失,而江蘇省水利廳廳長呂振霖告訴記者,在雨洪資源利用方面,江蘇目前已經可以做到攔蓄自如的程度。
呂振霖:雨洪資源的利用首先是從我們江蘇提出來的,而且是從淮河流域提出來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淮北地區水資源緊缺,每一次洪水以后都會有長時間的干旱。當上邊比如說還有50億方洪水的時候,洪澤湖水位還有多少,到時候我就關閘了,把洪澤湖的水位蓄滿,當上游洪水比較多,對湖泊形成威脅的時候,我提前騰空庫容,下降洪峰,當上游的洪水已經見到底的時候,充分利用湖泊蓄水能力,為汛后的秋冬生產,春季生產服務,把洪水資源化利用。
湖南是全國建成水庫最多的省份,目前有各類水庫 1萬3千多座,湖南省水利廳建管處處長郭世民表示,水庫多,為將來靈活攔蓄雨洪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
郭世民:湖南的特點是汛期降水占70%,枯水季節占30%,一個措施就是把我們現有的工程,增加他的蓄水能力,第二個措施就是把已有的水利工程科學調度,我們的氣象預報比較準確,3到5天,或者是7天都是準確的,水文的檢測設施、手段有所提高,有了這些手段,我們就可以在我們兩個降雨時段的間歇期,把水庫超過汛限水位,適度承擔風險,充分利用雨洪資源,這是我們的理念。
剛剛結束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因此,把雨水和洪水作為資源來看待是大勢所趨,而雨洪資源最直接的應用則是在干旱時為農田提供灌溉用水。
有資料顯示,我國半數左右的耕地尚處在缺水環境中,沒有水就意味著沒有糧食,而解決這個問題僅靠雨洪資源的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