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能源署(IEA)協調美國、日本和其他十個石油儲備國家將戰略石油儲備投放市場。此舉的動因,是油價從今年初每桶95美元激增至4月的每桶120美元。
自從1973年阿拉伯國家的禁運導致油價首次飆升以后,其波動幅度十分顯著?紤]通貨膨脹因素,以2008年的美元價值計算,1973年油價約為每桶40美元,1981年上漲到每桶75美元,20世紀80年代中期跌至每桶約20美元,而后持續低迷至本世紀初。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油價飆升到每桶140美元以上,隨即暴跌。世界經濟復蘇以后,油價又再度激增。
絕大多數油價大幅波動,都源自石油的供求關系。蕭條時期需求減少,經濟發展時期需求增多,這在發展中國家尤為顯著。
由于短期內石油產量很難提高,加之世界上35%的石油供應由石油輸出國組織控制,短期內其供給彈性僅為0.1。這意味著油價增幅是世界石油需求增幅的10倍。石油需求的些許變化,也會對油價產生重大影響。
短期內石油的需求彈性也為0.1,這使得油價對基本面的潛在變化更為敏感。這意味著,油價上漲15%才能讓世界石油消費減少1.5%,后一數值相當于利比亞內戰所導致的世界石油減產幅度。利比亞石油減產導致油價上漲,驅使其他產油國提高石油供應量,以從漲價中獲利。但是由于整體供給彈性很小,這一回應很微弱,所以油價仍會激增。同樣,油價上漲導致對石油的需求減少,但由于石油需求彈性同樣很低,回應也非常有限,所以油價還是會激增。對市場的總體均衡分析表明,假設需求和供給彈性為0.1,即使考慮到上述所有調整,價格漲幅仍將是需求減少或者供應增加幅度的5倍(而非10倍)。
此外,油價的長期走勢對石油的供求影響更大。這意味著當供應減少更為持久時,油價的最初漲幅會相當高,但隨著時間推移漲幅會有所減少。油價居高不下,將迫使消費者節約用油,使用其他替代能源;同時促使人們加大力度開發新油田,產能較低的油田將恢復生產,因為油價的漲幅將足以彌補高成本。
當然,石油市場上的投機者也十分活躍。他們可能看漲未來油價,購入石油期貨,或者看跌未來油價,賣空石油期貨。如果他們預測正確,就能在油價上漲時增加供應,在油價下跌時增加需求,從而有助于油價穩定。鑒于大幅價格波動往往來自相當小的供求震蕩,而成功的投機往往能緩和價格波動。很難相信投機是油價大幅搖擺的主因。
6月23日,IEA各國同意在此后30天內拋售6000萬桶儲備石油(一半來自美國),其所扮演的角色基本上相當于投機者。既然在每桶110美元的價位上石油供應量充足,此舉在經濟上的惟一正當理由就是IEA各國認為此時油價過高,將來會出現下跌?赡苓@些國家私下得到了一些市場上的私人參與者無從獲取的特別信息,比如利比亞未來幾個月將會恢復石油產量,中東和北非的騷亂是否會擴展到該地區的其他主要石油生產國。IEA的干預,只有在其獲取了獨家秘聞的情況下才是合理的,否則市場信息就已經導致油價下跌。考慮到騷亂對各國政府和私人參與者來說充滿變數,這種獨家秘聞似乎并不存在。
再者,根據秘聞動用政府石油儲備獲利,本身就不正當。相反,應當將這些秘聞(如果并非政治上敏感)公之于眾。戰略儲備應當用來應對戰時或其他危機情況下的供應崩潰,屆時即使按照所謂的市價也很難買到石油。盡管油價偏高,但是當前石油市場運行良好,IEA并沒有明智的經濟理由拋售戰略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