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對未來十年治理水危機的目標任務設置了幾道硬杠杠:到202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為確保實現上述目標任務,一號文件劃定了“三條紅線”:一是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二是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三是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文件還明確,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
陳雷表示,2011年水利部將在重點流域和區域率先劃定三條紅線,在用水總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方面提出量化指標。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強調:“中國耕地資源稀缺已眾所周知,但實際上我國水資源與其相比更加稀缺,卻少為人知。一號文件明確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就是要全社會像重視18億畝耕地一樣,重視水資源保護和管理。”記者 王永霞 沈翀 張道生
保水保發展的三大攻略
——水危機倒逼中國發展戰略轉型(下篇)
水危機咄咄逼人,正在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倒逼中國發展戰略、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全方位轉型。因此,治理水危機,應當跳出“就水治水”的思維定式,而放在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全局視野審視。不終結高水耗式的發展模式,就無法從根本上走出水危機困局,確保中國水安全與科學發展。
應對水危機,調整產業結構迫在眉睫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持了全球最快的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的大量投入為前提、資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的。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現階段在我國集中顯現出來。
2009年,中國單位GDP用水量為209立方米/萬元,而世界先進水平為60~70立方米/萬元。換言之,一方水產生的GDP,中國為10美元,美國大約是30美元,英國大約是90美元。
有專家指出,如果按“綠色GDP”指標進行評價,把生態和環境成本納入GDP指標計算,我國的經濟增長率有可能會發生逆轉。
針對此,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副局長鄭通漢呼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力度,對水危機治理至關重要。”
采訪中,山西省政府參事薄生榮建議,在產業導向上,要調整工業結構和布局,使之與本地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盡可能地限制火電、鋼鐵、化工等高耗水產業,重點發展低耗水的加工業、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等。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加速推進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2009年初,國家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出臺,涵蓋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輕工、石化、有色金屬、物流。規劃在“振興”之前加上了“調整”二字,表明中央更強調的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專家認為,傳統產業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增加技術含量,降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成本,以此提高中游產業集聚的附加值水平。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的同時,更要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移動通信、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唯有如此,才能搶占未來發展戰略制高點。
在近年來方興未艾的各種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正在成為引領“后危機時代”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突出亮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向支柱性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潛力巨大,既拉動經濟增長,又突破資源瓶頸,走出一條高創意、高科技、高回報而又低污染、低能耗、低水耗的新型發展之路。
應對水危機,發展循環經濟大有可為
“循環經濟”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議上曾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到區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目前,國內不少地方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嘗到了循環經濟的甜頭。廣東濱海地區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采用先進的節水技術、雨水海水利用技術和污水回用技術,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納入“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環境”復合系統之中,實現水循環與經濟循環的和諧統一。在減量化環節,該地區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輸入端控制用水量,用較少的水資源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再利用環節,盡可能多次或多種形式使用水資源;再循環環節,從輸出端進行水處理和加工,使污水變成可用的水資源,實現污染零排放。
在西部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今年一季度每噸鋼耗新水降至5.21立方米,水循環利用率達95.02%,創歷史最好成績。這主要得益于循環經濟的運用。包鋼不斷細化節水項目,并組織一系列減少外排水、提高濃縮倍數的科技攻關,改善水處理工藝,促進每噸鋼耗新水指標降低,而工業水重復利用率提高。
循環經濟在農業生產領域也大有可為。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南宮村首先利用地熱資源即地下水的熱能發電,發電后的溫水用來洗浴,然后用于特種水產養殖,最后用于灌溉。
應對水危機,分類開發主體功能區正當其時
2011年6月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0年底頒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國劃分為國家層面“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每個功能區的發展原則不一。
此規劃是我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很具戰略性和約束性。其中“能源與資源”篇明確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和框架,適用五大流域:松花江、遼河區;黃河、淮河、海河區;長江、西南諸河區;珠江、東南諸河區以及西北諸河區。
半月談記者統計發現,此規劃“能源與資源”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包括:“合理開發”、“合理配置”、“重點開發”、“梯次開發”、“適度增加”、“調整經濟布局”、“優化空間布局”、“嚴格控制”、“制止盲目開發”等。這些詞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國家層面對四類主體功能區的開發要求——
松花江、遼河區:逐步解決遼河以及遼東半島等地區水資源開發過度的問題,退還擠占的生態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
黃河、淮河、海河區:采取最嚴格的節水措施,加大水污染治理,強化水資源保護。調整經濟布局,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發展,推進京津冀、山東半島形成節水型產業體系。
長江、西南諸河區:要統籌干支流、上中下游梯級開發,加強水資源開發管理。
珠江、東南諸河區:在嚴格節水減排基礎上,通過加強水源調蓄能力與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保障水資源供給。
西北諸河區:在逐步改善和恢復河湖生態環境與地下水系統的同時,控制高耗水產業,制止盲目開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鄭通漢在接受半月談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許多地區產業布局與水資源承載力不匹配,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反而布置大量高耗水產業,人與自然爭水問題突出。他舉例說,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黃淮海地區是糧食主產區,還是火電、鋼鐵高耗水工業密集區,造成經濟發展用水大量擠占生態環境用水。
專家普遍認為,《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于應對中國水危機意義重大,針對性、可操作性都很強,從戰略層面對產業布局、生產力布局進行了科學謀劃,有利于統籌解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利用。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