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能源信息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能源信息 >> 能源財經 >> 正文
深度分析:五大高水耗“殺手”加劇中國水危機
來源:半月談 時間:2011-7-7 9:29:45 用手機瀏覽

    “地下水超采殺手”——超前性水耗

    由于地表水質惡化、水源缺少,很多地方開始挖空心思,挖掘和享用子孫后代的水,形成一個個“漏斗區”。專家提醒,地下水超采嚴重,已越過了警戒線。

    山西省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等5大盆地地下水均嚴重超采,淺層地下水已基本疏干,深層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2至30米不等,有的水井深度已超過1000米。全省有19個巖溶大泉,3個完全斷流,2個基本斷流,12個流量嚴重衰減。

    運城市鹽湖區陶村鎮陶村20多年前打了一眼深100多米的機井。村民張軍革說:“剛開始的時候,水還很大,現在水很小。過去澆一畝地需要兩個小時,現在要耗三四個小時。”

    屬于江南水鄉的浙江省海鹽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地面湖水普遍被污染,地下水深井開挖達到頂峰,全縣地下水深井擁有量一度增至130余口(包括企業自備井)。由于過度開采,地面沉降嚴重,沉降最嚴重處達到1.78米。在省、市、縣三級政府的重視和督辦下,至2010年12月底,海鹽縣132口地下水深井全部封存。

    地下水長期超采,導致一些地區湖泊萎縮,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副局長鄭通漢向記者透露,目前全國地下水超采區400個,超采量達228億立方米,超采區面積近19萬平方米。全國地面沉降面積已達6.4萬平方公里,50多個城市地面沉降嚴重。僅長江三角洲以南地區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間接損失近3500億元。記者 王勉 晏國政 沈翀

    “軟硬”兼施守住水安全紅線

    ——水危機倒逼中國發展戰略轉型(中篇)

    直面水危機,如何扼住其“咽喉”?專家建議,亟待文化“軟規則”與制度“硬規則”綜合發力,軟硬兼施,守住水安全三條紅線。

    切中環境道德失范的文化“軟肋”,讓生態文明鑄為全民意識 

    “如果一個人拿把斧子無辜砍死人,那么,他一定會受到法律制裁,也會受到輿論譴責。但是,如果有人拿把斧子無辜砍倒一棵樹,或者污染、浪費了一池水,情況則完全不同。多數人會視若無睹,并不認為這是一種人類對大自然的犯罪!彼烤C合事業局副局長鄭通漢這樣類比環境道德失范行為。

    在他看來,造成環境道德失范行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指導思想上扭曲了人與自然界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平等關系,認為人是主宰萬物的統治者,人與自然界是敵對、斗爭的關系;二是在實踐層面,在人與自然界相處過程中,長期、大量存在人類對自然界非人生命體的貪欲與惡行,卻沒有受到道德輿論譴責。早在2300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說:“人類的貪婪是不能滿足的!碑斠环N要求被滿足的時候,一個新的要求又替代了它的位置。

    一些地方官員的片面政績觀,更使水危機加劇。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以市場為主導的利益機制并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不顧水資源約束和水環境容量的極限,不顧企業是否高污染高耗水,只要是投資少、見效快、獲利多的項目就爭相上馬,短期內擴大地方GDP。

    鄭通漢說,這種以環境倫理道德失范、經濟主體價值觀迷失、全民節水意識淡薄等為主要特征的“軟規則”缺失,是造成當前中國水危機愈演愈烈的深層次原因。他呼吁,必須重塑人與水的關系,補上生態道德文化課,推進環境文化復興,走自律式發展道路。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從2007年開始,貴州省貴陽市狠抓生態道德文化建設,在全民中倡導生態倫理、生態良心、生態義務,努力使生態意識成為全民意識,把生態文化上升為主流文化。全市生態文明志愿者達36萬多人,10萬公職人員承諾每年志愿服務不少于48小時。

    不以GDP論英雄,貴陽市重新制定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的政績考評標準,激發了各級官員堅持生態文明理念、踐行綠色發展的積極性。

    權威人士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單位的生態環境狀況,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其公民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的高下。

    診治涉水公共政策、機制的制度“硬傷”,健全水務管理和水權水價體制

    用制度學的觀點來看,制度與文化,是對水危機的形成和治理最具根本影響的兩大“規則”。因此,除了運用“軟規則”(意識、道德、價值觀)擊中造成水危機的文化“軟肋”以外,還需要健全“硬規則”(體制、機制、政策),療治造成水危機的制度“硬傷”。

    水利部部長陳雷指出,解決我國日益復雜的水資源問題,最關鍵、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靠政策、靠制度、靠改革。政策和制度同屬于“大制度”范疇,而改革就是制度變遷,就是治道變革。

    治理水危機的制度之變,首先要理順水務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水務行政管理基本上承襲了計劃經濟下的行政管理體制,江河湖庫等水源地、農村水利、防汛抗旱、用水規劃、城市供水、排水和城市地下水管理、水污染治理、城市節水等等,都由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承擔,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保護協調機制更未形成。

    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憲法行政法學教授周葉中認為,這種“城鄉分割、部門分割、多龍治水”的水務管理體制破壞了水資源利用的自然循環,在水資源危機治理的過程中出現信息不暢、協調不力、爭權逐利、推責扯皮等一系列問題;诖耍仨毻晟屏饔蚬芾砼c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從體制機制改革上促使涉水相關管理部門形成合力,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監管、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等。

    治理水危機的制度之變,還要建立水權制度體系,改革水價形成機制。鄭通漢坦言,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配置水資源的核心制度,水權制度在我國許多流域并沒有建成科學的體系,流域水權不明確,權屬不清。不僅如此,水權交易制度的環境沒有形成,水權無法順暢流動。前些年,當浙江省的東陽與義烏轉讓水權交易成功以后,有很多人對交易的合法性提出強烈質疑。

    與水權密切關聯的水價,長期以來處于價格扭曲狀態,不能合理調整水資源的供求關系,不能正確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性和經濟價值。

    山西省運城市水資辦主任李強說,“好政策不如一分錢”,應當全面建立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利用價格杠桿等市場化手段,推廣實施以差別水價和階梯式水價為重點的水價政策。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他還建議,全面開征水資源費,對超采區的用水戶,要大幅度提高地下水資源費征收標準。

    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守住三條水安全紅線

    水安全問題已引起高層高度重視。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作為今年的“一號文件”發布。這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共中央首次全面系統地部署水利改革發展工作。它開篇就明確指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這份重要文件吹響全民水文明建設的“集結號”。文件號召,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把水情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作為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農村水電
山東省水利改革尋求突破“頂層設計”
河南水利工作會議出臺推動水利改革的重大舉措
中國加快水利建設 中央財政再撥116億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