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價格矛盾和煤炭價格波動,往往是中國經濟最靈敏的冷熱信號。近期電煤價格三個月以來首次出現下跌,預示著中國經濟過熱的一個重要信號燈已經熄滅。
6月下旬以來,華東沿江主要電廠煤炭價格出現整體性回落,最高跌幅達20元/噸。與此同時,截至7月4日的一周,環渤海灣四港(秦皇島港、曹妃甸港、京唐港、天津港)煤炭庫存量連續第四周上漲,已經增加至1595.6萬噸,周環比增幅達10.53%。
中國經濟目前依然是工業制造為主的經濟體,每次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第一個過熱信號,通常就是“電荒”、”煤荒”。因為煤電等基礎產品價格都是政府管制,不能靈活反應供需狀態,所以工業產能供需缺口壓力,集中體現在煤電部門上。所以一季度,我們頻繁見到“煤電聯動”字眼,這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即將過熱的第一個信號。同時,無論是從CPI漲幅還是從PMI指數,或者從煤電油運以及勞動力等供需缺口看,三月份實際上處于經濟過熱的臨界點狀態。
但中國央行在去年四季度開始的貨幣緊縮措施,開始在今年二季度逐步發揮效力。二季度PMI逐步走低,但依然維持在50景氣線上方。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電煤價格下跌,電煤庫存依然上漲,這和6月份PMI指數表現基本一致:6月份產成品庫存指數回升1個百分點至51%,而購進價格指數連續四個月從70.1%的高位持續回落。
價格下跌,但無論是電煤庫存,還是其他行業產品庫存卻并未出現下跌,反而是上漲,這預示中國經濟并沒有如市場分析人士之前判斷的那樣進入去庫存,而是繼續維持加庫存態勢,而由于央行數量緊縮導致總需求從二季度開始逐步萎縮,這導致總供需二季度內逐步平衡。到7月份, 經濟過熱的威脅年內暫時解除。作為中國經濟最靈敏的冷熱信號,電煤價格三月來首次下跌,實際上是對經濟過熱威脅解除的最后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