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2011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暨展覽會,將更多人的眼球再次聚焦到海上風力發電這個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領域。
據中國風能協會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估算,在離海岸線100公里、中心高度100米的范圍內,每秒7米以上的風力給擁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地處東亞季風區的中國,將帶來潛在發電能力為年均110萬億千瓦。
起步平穩
2010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海上風力發電也開始起步。去年2月,中國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也是亞洲第一座大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的34臺機組安裝完畢,隨后于6月實現并網發電,為40萬家庭提供用電。此外,國內首批海上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工作也于同年5月啟動。有人形象地將2010年比作中國海上風力發電發展的元年。
中國可再生資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中國之所以高度關注海上風力發電,并不像很多歐洲國家一樣是因為陸上資源開發殆盡,相反,中國陸上風力資源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大力發展海上風力發電,更多地是從自然資源、氣候變化、經濟效益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
潛力巨大
盡管海上風力發電在設備安裝、運輸、維修等方面比陸上風力發電存在著更多的困難,但在中國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優勢:比如5到25米水深的海域內、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5到50米水深、7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5億千瓦。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于電網消納,可減少長距離輸電的煩惱。
中國可再生資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到2015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甚至超預期,但相比去年超過9億千瓦的電力裝機總容量來說,比例仍十分微小,指望海上風電緩解目前電荒并不現實,對海上風力發電的探索更多的是出于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考量。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此前指出,海上風電既是國際能源開發的潮流,也是中國風電未來的開發重點。
配套給力
隨著海上風力發電在中國“風生水起”,相關配套設備能否跟得上發展腳步也同樣引人注意。近日,由中國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首臺6兆瓦風電機組成功下線,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臺6兆瓦及以上級風機進入商用階段。
據介紹,從風電場投資成本上講,海上風機大型化盡管會增加10%的機組采購成本,卻能節約15%以上設備維護成本,總投資成本會降低5%以上。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認為隨著風電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海上風電技術的推進,風電機組的大型化已成必然趨勢,而中國自主研發的大瓦數發電機組勢必將為海上風力發電在中國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在生產大瓦數發電機組的技術研發進度和機組技術水平上,中國企業一點兒都不遜色于歐洲企業,但在批量生產的可靠性方面,中國的企業還應不斷加強!鼻睾r對中國風能設備制造商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