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事故之后,各核電國家更加重視嚴重事故對策研究,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嚴重事故管理導則(WOG SAMG)等被廣泛應用。福島核事故亦促動世界范圍內核電大檢查,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專家郁祖盛介紹,美國檢查的結果顯示,104個反應堆沒有安全問題,并認為諸如嚴重事故管理導則等相應措施可以應付類似福島核事故。
如何提高安全標準?多位學者均認為,沒有絕對安全。只能是對低概率災害事故進行考慮,在平衡好利益和代價的基礎上去改進安全標準。
對于核電站安全設施的改進,郁祖盛認為,中國核電經驗不足,發言權還不夠,此時吸取左鄰右舍的經驗教訓更重要。他認為,中國在安全規范方面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改進,硬件方面可以加高堤壩,或改進應急電源系統;軟件方面可著重行政管理優化;另外,就是運行電站的風險評估,風險過高的電站就要關掉。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核能主任弗萊文(Christopher E. Paine)對《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在與中國相關部門的討論中提出,中國可以考慮促進核電站運營商間的合作,并進行同行審查;建立獨立的核安全監管部門;與世界其他核安全單位互動, 借鑒其為嚴重核意外的緊急因應計劃。最后,應在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下設立一個附屬核安全委員會。
核電賬本
福島核事故之前,全世界有442個在運行的核電反應堆,年發電量約占全球電力總量的14%。但福島核事故引發德國、瑞士等擁有核電國家相繼宣布“棄核”,這無疑給核電發展以沉重打擊。
不過,英國格林尼治大學教授Steve Thomas認為,核電成本亦是“棄核”的一個原因。他稱,核電的三分之二成本來自于核電站的建設,加上電站建設過程中由于貸款所產生的利息,占去成本很大一部分。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能源系統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員姜克雋亦同意“棄核”中經濟因素的重要性。他說,德國等準備放棄核電是可行的,前提是其核電占的比重不大,核電站不多,且這些國家很富裕。但這于中國并不現實,中國面臨物價上漲的壓力,如果棄核,則可能促使公眾面對電價上漲的局面。
對于核電建設成本,米森介紹說,核電的一次性工程投資確實比較高,絕對不是最便宜的途徑,但是運營成本很低,只有煤電的三分之一,上網電價有競爭力。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專家郝東秦估算,首臺AP1000在中國建造的工程造價是1.6萬元每千瓦,隨著設計和設備制造國產化,批量生產會使其成本降低到1.4萬元到1.28萬元每千瓦之間。
核電站發電成本,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費、燃料成本、運行維修成本、乏燃料處理費和退役等多個方面。但其首要考慮因素是,先審核還貸期成本,看總發電成本和上網電價,是否能夠達到所在省脫硫火電標桿電價的要求。
在中國的核電站成本管理中,退役成本亦算入發電成本,該成本在電站運行周期的最后十年中提取,一般為核電站造價的10%-15%。
對國際原子能機構新的安全規范在經濟上如何考量?業界均持“核電發展以安全性為第一主題,但也要考慮其經濟性”的觀點。
郝東秦認為,新改進的安全標準還沒有量化,尚不能對提高的安全成本量化。
目前中國內陸新建核電站都以美國西屋公司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為主要建站標準。以AP1000為例,即使其由于安全因素成本增加,但核電站的工程投資為一次性,分攤在60年中則增量無幾。如果工程費增加主要在建安工程費和設備費,在抗震防洪等方面改進,即使設備費、工程費增加10%,對總造價和電價影響也在可接受范圍內。
郝東秦認為,提高的成本還可通過技術提升消化一部分,因此,電價略有提高也是合理的。
目前,美國正在重新評估AP1000,其報告將很快出來, 弗萊文建議中國應該先試建一個小規模的AP1000模型,以觀察和研究其安全性。
無論如何,福島事故重創了日本國民對核電的信心,其周邊民眾健康亦令人擔憂。5月23日,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問題科學委員會在維也納年會上宣布,就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事故放射性影響進行評估,并將在明年5月提交初步報告,這將是福島核事故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影響的權威評估,全面報告需要花至少兩年的時間。
福島核事故遠未終結,其引發的核安全討論仍將持續。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