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讓全世界的反核者更堅定,讓擁核者不得不重新評估核能的代價。事故發生三個月后,6月17日,長達162頁的事故報告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官網正式發布。
5月24日至6月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派出由20人組成的專家組,進入核事故廠房,實地查看了福島核電站內部情況,并同日本核能機構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報告初步結論是:海嘯對核電站造成的損害被低估。
報告指出,日方未能充分運用海嘯預警系統,迅速做出反應,呼吁核電站構建新的有效預警系統。
專家組報告發布三天后,國際原子能機構部長級核安全大會在維也納召開,會上日本原子能災害對策總部也提交了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報告,該報告長達789頁,報告稱,1號至3號機組燃料棒熔毀后墜落,但尚未發現地震給核電站設備造成了嚴重損傷。
IAEA福島事故調查報告共得出15條結論和16條教訓。據此,IAEA總干事天野之彌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標準問題委員會重新評估現有的核安全標準,并在12個月后提交強化安全舉措的報告。
專家組唯一的中國成員、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旱告訴《財經》記者,經過此次考察,改變了諸多原有觀念。福島核事故悲劇亦為人類追求更高的安全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認知和進步機會,核電安全因此將得到提高。
福島核事故對中國核電影響顯而易見。該事故發生五天之后,中國國務院即出臺全面檢查核設施、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四項決定。至6月26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錢智民在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能源局5月已經完成所有運行核電站的安全檢查工作,近期將對在建核電站項目進行類似檢查。但這一檢查結論尚未公布。
6月30日,在中國核學會參與主辦的國際核電安全研討會上,多位學者重申了IAEA報告觀點,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二位,因此中國原子能立法將是核安全應對的重點,同時核安全文化建設需要重視,有效的公眾參與是確保核安全的重要條件。
16條教訓
IAEA專家組認為,在如此極端惡劣的環境條件、有限的資源下,福島核電站工作人員雖未能避免堆芯熔化,但沒有出現安全殼的嚴重損傷,并實現了堆芯的海水注入冷卻。不過,依然有16條核事故教訓可供其他國家參考。
首先,此次福島核電站的系統、架構和零件無法抵擋海嘯引發的大水。14米到15米高的海嘯,完全超過當初設計的5.7米防波堤,海水嚴重破壞了水泵、柴油發電機,以及反應堆冷卻系統。
該報告建議,針對這次地震海嘯的數據,更改所有的相關標準和要求,核電站設計時,應確認電站能保持在干燥環境下。即廠址地坪標高高于設計基準最高水位,保證廠址不被水淹,并基于人類認識的進步對廠址進行定期審查。
除了提醒確保在嚴重情況下,應急設備(如移動電源、壓縮空氣和水的供應)能夠工作,專家組還建議,電站應有一棟堅固的建筑,以供應急響應中心進駐使用。
日本在2007年新地震后,許多核電站為應急響應中心建造了具有抗震功能的建筑物。柴國旱介紹說,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應急指揮中心在搶險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此專家組建議各國的核電站考慮建造類似的建筑物,以應對突發事故。
同時,應急指揮中心應盡可能提供與安全相關的各類參數,如冷卻液水平、壓力等,并擁有足夠的安全通信線路,以便在現場或場外對相關情況進行掌控。
而在日本原子能災害對策總部的報告中,還要求確保乏燃料池冷卻功能,這次福島核事故中因為失去冷卻乏燃料的電力,導致搶救工作無序忙亂。報告建議采取更強有力的冷卻系統,包括自然循環冷卻系統,或是空氣冷卻系統來替代注入水冷卻。
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在應對核事故時職責分工不明確,最初階段兩者之間未能充分溝通想法。因此,報告建議把負責核能安全的機構“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從經濟產業省獨立出去。
提高標準
福島核事故后,世界各國立即響應,著手嚴格審查核電站運行、建設和項目報批,各國間的核安全交流頻繁。
IAEA的福島報告與日本原子能災害對策總部的報告,事實上為國際核電安全新規范起草提供了前提。國際原子能機構強調,6月20日的核安全大會僅僅是對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初步評估,也是國際社會啟動重審核安全框架的第一步。機構秘書處將匯集各方觀點,起草“核安全工作計劃”,提交將于今年9月召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審議。
迄今為止,全球尚無統一的強制性核電安全標準,國際原子能機構只能“應邀”對各國核電設施進行檢查。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辦公廳副主任兼上海辦事處主任米森評價說,本次核安全大會仍體現出主要經濟國家對核電地位的肯定,“世界上商用核能進入了穩步推進和提升的軌道”。換言之,即要在“安全第一”的原則基礎上堅持發展核電。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