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德關于建立電動汽車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在德國柏林發表。電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將使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并且加快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這從一個方面凸顯了電力工業的重要作用:隨著轉變經濟和電力發展方式的不斷深入,電力工業將在七個平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七個平臺是:資源優化配置平臺、煤炭清潔利用平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發展平臺、產業結構調控平臺、能源與環境質量優化平臺、區域/產業循環經濟平臺和全社會節能減排平臺。可以說,電力工業是全社會低碳發展的橋梁。
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面臨著矛盾和新挑戰:一是電力發展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矛盾;二是高碳資源的稟賦與低碳發展要求的矛盾;三是越來越高的能源成本與人們期待低電價的矛盾;四是電力主營業務(如火電)虧損與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
今后,我國電力需求將出現以下特點:總量及人均用電量持續上升,但增速放緩;第二產業用電量比重下降,第三產業及居民消費用電占比上升;平均用電負荷率下降,日用電峰谷差加大;最高用電負荷增長快于全社會用電量增長。
在電力供應方面,電力裝機容量增幅較大,到“十二五”末人均裝機容量將超過1千瓦,但發電裝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水電裝機總量持續上升,其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將使電力供需季節性緊張成為常態。同時,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提升,具有反調峰特性的風電裝機比重不斷增加,與第三產業及居民用電比重上升所帶來的日用電峰谷差增大,以及季節性供熱峰谷差增加因素的疊加,將使電力供需時段性緊張也成為常態。由于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盡管總裝機容量仍大幅增長,但設備有效利用率可能會下降。
此外,“十二五”期間,電力供應能力發展將越來越受到環境保護的約束:電力行業節能減排空間越來越小,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不斷增大。
從總的供需形勢來看,今后一段時間,雖然發電裝機容量穩步增長,與電力消費增速相當,但供需總量可能會處于緊張。電力供應有效能力增幅小于需求,季節性、地區性供需矛盾加劇。而由于煤電運矛盾的存在,極端氣候、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的電力供應緊張可能性加大。
面對上述矛盾和挑戰,電力工業應采取的對策,一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完善法律法規,科學制定電力發展規劃,加快電價改革步伐,提升電力科技水平,大力發展智能電網,加大需求側管理。
二是調整電力結構。優先發展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穩步發展核電,積極發展風電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及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我國能源資源供應側和需求側呈逆向分布特征,決定了我國一次能源和電力的輸送(包括風能等轉化為電力后的輸送),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所以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是電力工業長期的任務。應加快建設西部、北部的大型煤電基地。加快開發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加大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的力度。
四是科學節能減排?茖W節能減排應體現在精細化方面,重點是節能、節水,循環利用。鞏固和提高火電脫硫除塵成果,重點是減排效果與節能經濟之間的優化。此外,要從結構、工程、管理等各個方面促進節能減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