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07年投入產出表測算,在電力行業的能源成本中,煤炭占2/3,成品油占約1/3;在全部外購成本中,兩者分別占30%和15%。利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測算,在煤炭和成品油價格分別上漲10%的情況下,考慮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電價需分別提高1.8%和1%,才能完全轉嫁能源成本上漲的壓力。2007年以來,煤炭和成品油價格分別累計上漲65%和34%,電力價格需要提高接近15%。僅考慮煤炭和成品油價格上漲對電力行業的直接影響,電價上調幅度需要超過8%。但2007年以來電價上漲幅度僅為2%,與前述兩種情況的合理上漲幅度之間分別形成12%和6%的電價缺口。
能源價格上漲直接傳導形成的6%的電價缺口,將導致電力企業毛利率出現負值,是影響當前發電企業積極性最為突出的問題。因此,設定6%為近期電力價格調整的合理水平,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在此基礎上,能源價格上漲的間接影響所疊加的另外6%的漲幅,則對電力企業中長期電源建設積極性產生影響,應成為中長期電力價格調整目標的參考水平?紤]到當前通脹壓力較大等現實約束和居民、企業的承受能力,建議將年內電價調升的目標定為5%,并將今后兩年電價調升目標設定為10%。在煤炭和成品油價格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上述目標還應酌情適當上調。
為贏得更多時間應對夏季用電高峰的到來,建議盡快開展調價工作。在對“電荒”的擔憂不斷擴散和用電高峰即將到來之時調價,可以較好地被電力用戶接受,也向社會傳達明確的電價上調信號,鼓勵各方面提前作出節約用電準備。7月份開始,可以根據電力短缺程度的變化,適當加大調價幅度和頻率,爭取在三季度完成主要的調價目標。
從順利推進調價措施的現實需要看,居民電價以目前已被多數地區廣為采用的階梯電價為主。在居民基本用電價格總體不變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用電量級別,適度提高超量用電的電價水平,從而在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用電消費的同時,增加高用電居民戶的電力消費成本,促進節約用電。工業電價上調應在已經形成的差別電價格局基礎上,以基準電價的系統調升為主要方式,不宜疊加新的差別電價政策,避免對不同行業電力成本的人為干擾,加大調價政策實施難度。
不宜高估電價調升對當前通脹的影響
按照10%的電價上調幅度測算,CPI將因此上漲0.8個百分點。其中,直接影響0.25個百分點,間接影響0.52個百分點。與食品和居住價格變化的影響相比,電價調升的影響并不顯著,應在居民可接受范圍內。下半年,CPI漲幅因翹尾因素回落而逐步降低,也為電價上調創造了較好環境。另外,從居民應對成品油價格上漲的經驗看,居民對油價調整開始形成穩定預期,承受能力因此有所提高,同時高油價對節約用油和乘用車出行強度的積極影響也開始顯現。比較而言,目前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月電費支出100元左右,而成品油的平均支出已超過400元。以每年5%的幅度提高居民電價,其實際影響明顯小于過去兩年成品油價格上漲的影響。
工業生產和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PI)受此次電價調升的影響更加突出。如果電價上漲10%,PPI將因此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直接影響0.8個百分點,間接影響1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電價上漲沖擊較大的領域集中在采掘、石化、建材、鋼鐵和有色等高耗能行業。需要指出的是,長期扭曲的低電價助長了高耗電行業的過度消費,不僅加大了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難度,也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障礙。電價上漲盡管短期內對工業生產和PPI上漲會形成沖擊,但比拉閘限電更符合市場規律,也有助于將應對短期“電荒”和中長期結構調整升級有效結合起來。
在短期內合理上調電價的同時,要積極推進中長期電價形成機制改革,加快推進“煤電聯動”政策創新,探索建立電力企業盈虧調節基金。由于煤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加之金融資本參與,價格波動幅大,實施完全的煤電聯動政策并不現實。建議在當前電荒形勢日益嚴峻、電價調整難以快速到位的背景下,由政府和電網共同出資設立電力企業盈虧調節基金,短期內通過補貼鼓勵發電企業多發電,然后逐步規范和完善長期性制度建設,在煤炭價格波動和電力穩定生產之間構建一道高效的風險防控屏障。此外,電力供求的區域性失衡和重要輸電通道建設滯后,對當前電力短缺的影響突出。建議加快蒙西、隴東等主要電源地電力外送通道的建設,合理布局電網投資,加快智能電網的建設步伐,增強電力跨地區的配送能力,在更大范圍內有效配置利用電力資源。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