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電站、水電站對環保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造成其發展步伐逐漸放緩,核電、太陽能因為技術攻關進度差強人意時,風力發電成為當前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能源產業。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零部件配套供應齊全的重慶,早在2008年就開始培育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并提出打造百億級產業鏈的目標。
目前,在重慶市風電裝備配套領域,已形成從風電機組,到齒輪箱、電纜、葉片等產業鏈配套產品完整的供應體系,為此,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中國重要的風電裝備產業基地,產值超過200億元”的目標。
“重慶造”風電機組開啟國內國際市場
2007年,中船重工在重慶成立海裝風電公司,拉開了重慶市發展風電裝備配套產業的序幕。2008年,海裝風電生產的5萬千瓦風電機組研發面市,并成功賣到內蒙古市場。當年是海裝風電實現量產的第一年,卻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幸運的是這個風電產業的“新兵”早有準備——2006年,該公司從德國引進850千瓦風機技術,合作開發了2兆瓦風機技術;2007年經自主創新完成了設計定型和樣機制造安裝,實現并網發電,國產化率近90%;尤其是海裝風電公司自主研發的2兆瓦風機成功運行,成為國內首臺并網單機功率最大、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當全球金融危機越發肆虐,不少企業收縮投資時,海裝風電選擇了逆勢擴張,投資2億元用于研發國內首款5兆瓦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蓄勢“進軍”海上風電市場。
“此前海裝風電的‘勢力范圍’僅局限在陸地市場!焙Qb風電公司總經理余紹清介紹,海上可利用的風能資源約是陸地上的3倍,因此利用海洋風能發電已成為當前全球熱點之一,與之相應的風電設備開發也被業界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因此,為加快搶占海上市場,海裝風電公司近年來已斥資50億元,新建海上風機總裝基地和齒輪箱、葉片生產基地,建造海上風機安裝船,準備進軍非洲、美洲風電市場。
零部件配套齊全奠定發展基礎
海裝風電的“狂飆突進”,正是重慶風電裝備產業集群迅速發展的縮影。如今,除了海裝風電外,重慶齒輪箱公司、鴿牌電線電纜公司、重慶通用工業公司等相關風電裝備企業提供的齒輪箱、電纜、葉片等配套產品,同樣在國內風電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就在前不久,重慶通用工業公司成功收購了吉林大安市一家風電設備公司,并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完成80畝征地,在兩地各建一座風電葉片產業化生產基地,讓“重慶造”風電葉片產業化項目成功落戶到吉林和內蒙。
重慶通用工業公司總經理劉永剛稱,將風電葉片生產基地從重慶本地拓展到吉林和內蒙古后,該公司的葉片產品將覆蓋蒙東、蒙西和東北地區3000至4000平方公里的風場,并進入華北、東北等國內風電產品主體市場。
重慶的風電產業,為何發展如此之快?市經信委裝備機械處負責人認為,雖然風電裝備在重慶市起步晚,但起點卻很高,除了具有海裝風電這樣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外,關鍵是重慶市依托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在裝備制造業零部件配套能力方面“得天獨厚”,這自然為整個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培育風電場刺激本地采購
提速風電裝備產業形成百億級產業鏈,不僅本地風電裝備企業要“走出去”,還要利用本地風力資源,“引進來”更多國內風力發電企業布局風電場,讓它們就近采購重慶本地造的風電配套產品。
據介紹,在早前出爐的重慶風能資源評價報告表明,重慶風能總儲量為2250萬千瓦,巫山、秀山、黔江、巫溪等9個區縣(自治縣)的風能都很豐富。建立起本地風電場,刺激對風電配套產品的市場需求,這將成為重慶風電裝備企業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繼大唐、國電、華潤等央企進軍重慶風電市場后,國內最大的民營風電企業——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近日已與城口縣簽約,將投資20億元布局風力發電場,建成后年發電量約為4億千瓦時。
記者了解到,目前準備積極上馬風電項目的區縣就包括武隆、黔江、奉節、豐都、石柱、巫溪、萬盛、酉陽、巫山等。市發改委能源處負責人表示,未來5年內,重慶市將積極提高風電等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重,2015年力爭達13%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市風電場裝機容量有望達到50萬千瓦,這對重慶市風電配套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塊“近在眼前”的市場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