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家商務部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委托,由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承辦的“2011國際風能應用技術培訓班”于昨日在蘭州舉行了開學典禮。來自12個國家的23名外國學員不僅要接受專業授課,而且還要進行技術交流、經貿與技貿洽談、實習考察等。
培訓班搭建合作交流平臺
據了解,來自蘇丹、牙買加、坦桑尼亞、尼日利亞、喀麥隆、敘利亞、利比里亞、毛里求斯、尼泊爾等12個國家的23名外國學員將參加首屆“發展中國家國際風能應用技術培訓班”,并利用56天的時間完成專業授課、技術交流、經貿與技貿洽談、實習與考察等內容。甘肅省自然能源所、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已制訂了詳細的教學計劃,并由該所內外的優秀專家承擔講課任務。此次培訓班的23名學員還有機會與來自格林納達、加納、哥斯達黎加、瓦努阿圖、蘇丹、馬爾代夫、烏拉圭、尼泊爾、突尼斯、密克羅尼西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靳斯坦等14個國家正在接受國際太陽應用培訓班的學員進行學習交流。不僅如此,此次培訓班的開課也將為近30個國家提供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尋求合作的平臺。
甘肅省風能資源儲量豐富
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主任喜文華在開學典禮上表示,我國在風能、太陽能的研發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各種太陽能、風能技術和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太陽能、風能利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許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太陽能、風能技術。我國從2005年開始風電總裝機連續5年實現了翻番。
截至2010年底,中國全年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達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已超過美國。按可再生能源官方組織在國際上的排名,我國已躍居世界第四位,而按實際情況來排,我國在風能利用上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我國愿將這些技術和經驗與發展中國家共享,并愿在這方面開展互利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振興、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眾所周知,甘肅是我國風力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據喜文華介紹,我省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2.37億千瓦,風能資源豐富區、可利用和季節可利用區面積為17.6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9%,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內部分山口地區。2007年,我省提出了建設河西陸上風電走廊的大戰略,制訂了以風力發電成套設備為龍頭的裝備制造業振興計劃。截至2010年,我省風電裝機規模已達到500萬千瓦,是中國7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之一。
“甘肅風”將刮向全世界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是決定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步伐的關鍵因素。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楊瑞民說,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在開展成套項目和提供物資援助的同時,我國政府也積極實施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幫助受援國培養人才,以提高發展中國家自身發展能力和水平,也是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和治本之策。
來自喀麥隆國家能源部的工程師恩格斌波女士等國外學員的心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恩格斌波女士說,盡管喀麥隆在風力發電方面暫處空白,但她們一直在研究,此次來蘭州參加風能應用技術培訓班就是想學習中國的風力發電技術,以便在條件成熟時在自己的國家利用風能發電。
來自利比尼亞的Dhununjoy先生表示,過度開發資源會引起氣候變化,世界各國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性非常大,自己希望通過這次學習,掌握風能利用的技術,利用可再生無污染的能源,以保護自己的家園,保護地球。
來自肯尼亞國家電力公司的工程師羅提遲·亨利也是本期培訓班的學員之一,他告訴記者,肯尼亞已經有一個裝機容量5兆瓦的風能發電廠,目前正在做一個裝機容量35兆瓦的風力發電項目,預計到2015年,本國的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350兆瓦。他此次來蘭就是想了解中國在風能利用方面的情況,學習中國先進的風能發電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