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進程并不順利。
“目前,公司已接到了1.6億元人民幣的訂單!蹦暇┤A伯儀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伯)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李伯平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對于華伯、正泰集團、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試水光伏裝備制造國產化的企業而言,從跨國巨頭那里搶得一席之地絕非易事。
讓光伏裝備制造業內人士感到尷尬的是,雖然國產設備生產出來了,但很多客戶卻不敢使用。其根源在于,用中國設備生產的產品不容易贏得外國客戶的認可。
難以擺脫設備工藝長期脫節頑癥
“截至2010年年底,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已達到4000多萬千瓦,光伏累計裝機才80多萬千瓦。風機設備的國產化程度遠遠高于光伏設備,因為風機制造業的市場幾乎全在中國。沒有市場的拉動,裝備制造業沒法發展。只有自己使用了,別人才敢用我們的設備!泵蠎椾票硎。
雖然部分大型企業已經發展成為光伏裝備業的中流砥柱,但同時也遇到一些發展瓶頸:核心技術掌握程度不足導致技術進步緩慢,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技術研發是以大量的資金為支撐,大型設備的研發資金投入比較高,通常來講,研發一臺設備,投入基本上是這臺設備的3倍。不但需要資金雄厚,而且資金的回報周期也比較長!币晃唤M件企業負責人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從發展歷史看,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路徑不是設備做好以后再搞產業,而是買到設備后搞制造,并且產品95%以上出口!
起步晚,起點低,導致國產光伏裝備制造業“先天不足”,一直面臨市場、材料和核心設備“三頭在外”的困局。
2004年,德國對可再生能源法進行修改,保證了對光伏應用的新一輪補貼,“百萬屋頂計劃”進展順利。光伏市場爆發式增長的德國,向全世界采購電池組件,中國的組件企業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大量購買國外設備后投入生產。
“涉足太陽能光伏裝備制造業,是我多年考慮醞釀的結果!崩畈较颉吨袊髽I報》記者坦言,“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改變這一領域長期由國外壟斷的局面!
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孫建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前幾年,國內光伏生產企業的核心設備一直依賴進口,進口設備價格高昂、交貨周期長、工藝調試繁雜,這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牽絆了國內光伏企業擴大產能的步伐,為光伏企業所詬病!
“裝備制造特別是太陽能光伏裝備制造,不僅僅是簡單的設備制造,還要涉及更重要的工藝技術研究!睂O建江告訴記者,“現在的光伏制造產業,裝備制造商在提供設備的同時,一定要提供工藝技術,包括如何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整個工藝制造技術都需要由設備制造商提供!
“就光伏設備來說,中國與國外產品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工藝方面,制造是硬件,而工藝是軟件!泵媾R國外在這方面起步早、投入大的局面,華伯將目光瞄準了設備和工藝的同步設計。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