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預計,油價短期將維持震蕩,但長期看可能重新上行。
嚴格地講,本輪國際油價飆升早在2010年12月6日就已開啟。油價在2011年2月中上旬短暫回落后,因為中東北非局勢動蕩而延續了QE2所引發的漲勢,一度觸及每桶115美元的高水平線。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先后遭遇日本地震、歐債危機和拉丹被擊斃等事件的打壓;但利比亞原油供應中斷給高油價提供了支撐,保證其在一段時間內反彈至每桶100美元,甚至110美元水平線上方,并最終迫使國際能源署(IEA)上周做出釋放6000萬桶戰略原油儲備的決定。
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對全球資本市場存在客觀影響,只是這種影響相對間接且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高油價反映了全球經濟復蘇。因為無論國際油價急升還是暴跌,任何機構關于原油市場中長期需求增長的預期都不曾改變。在基本面仍作為基礎性因素發揮作用的原油市場,國際油價的高企某種意義上是在傳遞經濟復蘇積極進展的信號。
另一方面,高油價迅速提升增加了特定行業企業及個人消費者的生產和生活成本壓力。這意味著原本良好的經濟復蘇進程遭遇到了阻力,而這一狀況也將通過慘淡的經濟數據傳遞到市場。
當然,在考量國際油價高企的市場影響時,美國、歐佩克及IEA等相關經濟體和機構的政策變動、不同來源原油產品之間的品質差異等眾多因素也應考慮在內。但需要強調的是,盡管有投機及政策等因素的存在,國際油價最終仍要以經濟基本面作為根本的變動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講,國際油價更多的是在市場反映經濟基本面的鏈條中充當了“中轉”的作用。
比如,IEA釋放6000萬桶戰略原油儲備的舉動很可能在短期內將國際油價拉低至每桶90美元以下,但隨著日本地震負效應的消散,全球經濟復蘇重回正軌后,國際油價重新上行。因此,全球市場仍需做好長期應對高油價的充分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