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裝機容量沒有不足
理財一周報:有些人從裝機容量不足的角度認為電荒是我國電力建設不夠導致的,您怎么看?
吳力波:說到裝機容量的問題,其實我們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并不缺乏。全國發電機組年運行時間不到5000小時,如果所有機組都保持正常運行狀態,那么根本不會有電力缺口的存在。如果硬要說在什么時候會出現裝機容量不足的問題,我認為在高峰時段確實會出現短時間的電力缺口,這就需要我們把西部的電力運送到東部,讓西部地區的裝機容量發揮作用,目前在西部地區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窩電現象。
而且即使是裝機容量,也不一定能完全有效轉化成電能,它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首先,某些地區的峰谷差極大,為了滿足高峰時期的用電需求,不得不建設一些大型機組,準備大量的調峰機組來頂住高峰需求。而用電低谷時期用電量又大量減少,這就對裝機容量產生了一定的浪費。我了解到某些地區的機組不要說年運行時間5000小時,連3000小時也不到。
而在另一些地區,問題表現為高峰時電買不到,低谷時發出的電又賣不出去。這就需要在建設時就要對電網進行一定的規劃,同時我們的電網要加強“調電”的管理能力。如果想要實現全網調電的能力,首先在技術上是個考驗——需要堅強的智能電網中智能技術的配合,其次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最后其實可以有一些預警性的措施防止這一情況。比如有一些企業并不是非得24小時連軸轉,保持高用電量,那么電力部門應該安排這些企業輪流運作,不要集中用電,否則又要回到為了保證居民用電而拉閘的老路上。
其次,中國的煤炭集中在西部,運輸是一個難題。去年京藏公路上的大堵車確實非?膳拢饟矶碌闹饕际沁\煤的大貨車。而實際上煤炭外送的通道就這么幾條,如果想大規模擴容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的煤炭運輸本質上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試想京藏公路上的卡車都是以昂貴高級能源柴油為燃料,運送的卻是較廉價低級的能源煤炭。所以這就必須有一個大型的電網來溝通東西,需要“堅強”的智能電網將電能運送出來以防止窩電,這其實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采取什么樣的技術不是關鍵,關鍵是不能讓這個問題繼續存在。
特高壓的關鍵在于市場機制
理財一周報:現在關于特高壓技術存在比較大的爭論,您認為特高壓對于中國來說是不是一定要上?這是解決電荒的有效方法嗎?
吳力波:現在所謂的關于特高壓電網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應該是直流還是交流上面,而不是該不該搞這個東西。當然,壟斷性質的國企國家電網公司肯定是想大力推進的,但是電力這樣的能源先天就有一個網狀的結構在里頭,和石油、煤炭這樣分散式的能源不同,容易產生壟斷的情況,這一點和天然氣比較相似。所以我不認為電力改革要把爭論的焦點放在壟斷還是不壟斷上面,即使是民營企業來搞,到最后一樣是一家獨大。這樣一來,我們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就毫無爭議了。
至于是選擇特高壓直流還是特高壓交流,有人認為前者所需要的輸電桿和變電站的成本較小,我不這么看,而且兩者在技術上都是可行的。我認為這最終要根據電力改革的方向來確定。如果是想做成“全國上下一盤棋”的電網結構,那么這比較符合特高壓直流的特征;如果想搞成“國家主網+地區電網”兩級結構的模式,那么特高壓交流是比較好的選擇。
現在許多對電力部門的批評在我看來是不對的,實際上本世紀以來,我國電力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極快,電力管理水平發展得也很好。而電力部門的市場化倒是要慎之又慎,如前述,它不像煤炭一樣放開交給市場就行了,世界上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改革方案。因此在建設和管理技術上一切皆有可能的情況下,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如何進行好的機制設計,利用市場工具來打破電網企業的壟斷,用好的制度去約束。
而智能技術真正能為可再生能源搭建一個使其成為可靠能源的平臺,盡管存在較高的市場不確定性,而且大家往往會擔心壟斷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因噎廢食。再這樣無意義地爭論下去,對國家也沒有好處。
理財一周報:從火電企業的角度看,電力效率應該如何提高?
吳力波:從單純的火電技術上看,傳統火電熱效率在40%左右,而IGCC機組可以輕而易舉地超越它。日本的水平可以達到45%,而我去漕涇電廠考察時發現它們的水平可以比日本還要高,你提到的外高橋三號機組的水平也是極高的。國際上一般認為2020年將實現這一技術的全面商業化,之前國家能源局對它有些看法,不過我想應該還是會大規模推廣的。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