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一場“電荒”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隨著南方旱災加重,水電供能不足,受困于“煤電倒掛”的火電企業也期盼著煤電市場機制的形成。不過在復旦大學能源經濟戰略與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看來,目前的電荒并不是一個大范圍和長時間困擾我們的現象,而解決電荒的根本方法在于要建立聯通全國、調度自如的電網。
電荒是個“筐”
理財一周報:您怎么看待目前的電荒現象?
吳力波:實際上,現在對外界公布的信息與電力企業和一些機構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對稱。目前出現電荒的是河北、成都等中部的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區的高耗能產業不斷向內地轉移,自然會產生一定的用電負荷。因此一兩年內用電負擔較重的地區不在東部,而是中部,局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或者升級的速度超過了政府的預期和規劃,自然而然會出現結構性電力送配不足的情況。
我認為目前在主要地區并沒有出現長時間、大規模電荒的現象,而且從電網供電的角度來看,也沒有這方面的跡象,F在比較認可的是一些研究機構預計在未來的高峰用電時段可能會出現一定的電荒。
所以我們需要考慮一下究竟什么是電荒,現在許多媒體都喜歡制造一個名詞,然后把許多的內容就往里面套,大多數對電荒的討論,往往包含了我們的一些擔憂,它們主要是針對目前比較緩慢的電力市場化改革。首先,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大用戶用電直購推進緩慢;其次,智能電網建設推進也不夠;另外前段時間南方出現大面積旱災,水力發電的缺口比較大。
和煤電聯動關聯度不大
理財一周報:那么火電企業“煤電倒掛”的現象在此次電荒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這是不是體現了我們能源體制市場化進程不足?
吳力波:在日本福島核危機之后,大家都預計日本核電的缺口會由煤電來補,因此推測煤電價格會上漲。而實際上,澳煤價格卻在這幾個月出現下跌,因為核危機之后日本國內能源需求也出現了下滑。不過這卻成為煤炭商炒作價格上漲的借口。
同時,對于火電企業而言,一看到煤炭上漲,甚至價格還沒有實際上漲,只要顯露了上漲的苗頭,就會跟著一起為自己爭取利益,認為當下沒有實行徹底的煤電聯動市場化機制讓火電企業吃了虧。因此我認為這一次所謂的電荒和煤電聯動的關聯度不大,發電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想利用這個機會敦促該機制的形成。
反過來看,火電企業并不是無可指摘,其并沒有出現完全虧損的情況,并且在節能減排上不同廠的差距也非常大。比如應用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的企業效率就要提高很多。當然,技術上每千瓦時煤耗降不下來也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十一五”期間搞節能減排,有一些火電企業已經預知了自己的減排額度,而自身單位發電量煤耗可以向下調整的空間不大,為了讓以后自己的日子好過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改造自己的發電技術以應付將來的減排指標。
所以,我認為,電荒是一種市場的超調現象,這反映了我們的市場機制不健全,對消息的響應不夠健康。一些小的風吹草動會引起整個市場“風聲鶴唳”般的騷動和市場價格很大的波動,前段時間的油荒之類也是類似的情況。本質上,這是市場參與方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