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雖尚未進入用電旺季,但大部分省份電力供應形勢已呈現出緊缺態勢。限電的政府干預行為在部分區域和產業業已執行,如浙江省部分地區開始實行“開三停一”、“開五停二”的限電措施。國家能源局預測,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2.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左右;迎峰度夏期間用電負荷將會增長較快,華北、華東、華中和南方電網電力供需存在偏緊可能。 電荒的表象原因:需求激增,供不應求 全國性偏緊、區域性缺口和季節性矛盾顯著是今年電力供給的主要特征。 全國來看,由于一季度能源供應保持穩定增長,供需緊張背后更多是需求端的旺盛所致。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各地建設項目紛紛上馬,而其中,基礎建設投資項目所占比重較大,這會拉動能源需求的較快增長。 區域角度,今年浙江省的最高負荷將超過5000萬千瓦,而極限供電能力只有4600萬千瓦,即使考慮到部分機組恢復滿運行等因素,在迎峰度夏時全省電力缺口將超過350萬千瓦。與用電需求激增形成對比的是,電力市場供不應求現象較為明顯。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電網沒有新投產機組。截至一季度末,浙江電網統調裝機容量為 3707.5萬千瓦,同比僅增長3%,而大唐烏沙山電廠緊急停機、機組故障檢修、燃油燃氣不足等導致省內電力供應持續緊張。同時由于自然因素,來水不豐造成一季度水電發電量僅5.8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3.17%。 季節性矛盾也是造成電力供求缺口的原因之一。仍以浙江省為例,根據目前用電需求趨勢,預計二季度全省統調用電量可達695億千瓦時,最大負荷或達4200萬千瓦。而同時,盡管二季度浙江省將新增裝機容量130萬千瓦,但綜合考慮機組檢修期、燃油燃氣供應不足等因素,二季度浙江省的電力供應仍存在較大缺口,最大缺口將達430萬千瓦左右。 電荒的深層原因 高耗能用電增長快,經濟重工業發展模式難改。電力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基礎性投入生產要素,電力消費規模和消費結構變化可以清晰反映出經濟增長模式及其演變趨勢。自2010年,我國進入新一輪經濟與電力消費增長周期,三次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分別為2.4%、74.7%、10.7%和12.2%。2011年第一季度各類電力消費占比變化為1.8%、73.5%、11.3%和13.3%,第一、二產業電力消費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比重略微上升,這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趨勢相一致。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時期三次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分別為1%、60%、19%和20%。由此可見,中國經濟轉型尚未實現,第三產業和消費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仍較為有限,工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具體到工業部門內部,年初工業產出的回升更多的是由重工業拉動,這可從電量數據上反映。一季度,輕工業和重工業用電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1.4%和12.3%,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為11.7%和60.6%。無論是從總量還是增速角度,重工業用電量都顯著高于輕工業。重工業內部,一季度化工、建材、鋼鐵冶煉、有色金屬四大重點行業用電量占比32.3%,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貢獻率達28.5%?傮w上看,中國經濟增長仍未擺脫高耗能的痕跡。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仍然面臨一些體制性、結構性障礙,依靠能源資源投入支撐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尚無明顯改變,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能源結構仍然面臨挑戰。 電煤矛盾突出。近年來,電力體制改革之后,運力不足、煤價上漲導致的電煤供需矛盾逐漸凸顯,成為影響電力穩定供應的主導因素。具體到地方,由于鐵路運力不足,內蒙古等主要產地的電煤不得不依靠不穩定、不經濟的公路進行運輸;華中等負荷中心則難以從區外調入大量電煤,用電高峰缺煤停機的情況屢有發生。電煤價格持續上漲,煤電企業業績普遍欠佳,煤電企業購煤儲煤能力明顯下降,成為未來電力供應的隱憂。根據中電聯統計,截止至2010年底,全國多達15個省份的火電運行虧損,升高的資產負債率使電力企業融資難度增加,電力行業投資動力和投資規模下降。而同時,由于日本地震引致的核電危機使中國核電建設進度放緩,這進一步加劇電力緊張形勢。 從煤炭運力來看,盡管鐵路網的運力不斷提高,但煤炭運輸的兩大瓶頸并未消除。在煤炭主產地“三西”(山西、陜西、蒙西),全年鐵路外運新增需求超過1億噸,但鐵路新增運力的極限值僅為9000萬噸,而公路運力也已接近飽和,“三西”外運仍然面臨沉重壓力。在煤炭重要調入地華中,今年直達運力并無顯著增長,核心樞紐鄭州鐵路局電煤鐵路配置運力較上年還下降了約1500萬噸,這可能會使華中電煤運力的緊張局面進一步凸顯。 從煤炭價格來看,在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國際煤價高位運行、石油價格持續上揚等因素的影響下,年內特別是消費旺季來臨之前市場交易煤仍有上漲的動力。重點合同煤名義上“禁止漲價”,但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分析,2011年合同煤的實際執行價格仍將會變相上漲30元/噸左右。若年內煤價水平繼續大幅上漲,而電價得不到有效疏導,電力企業的虧損面和虧損程度將會進一步擴大,從而致使更多煤電企業無力購煤儲煤、保障電力供應。
如何應對電荒 調整電力消費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十二五”期間,作為經濟增長的兩大驅動馬車,工業化和城鎮化仍將推動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在此背景下,資源環境約束的凸顯和煤電油氣運保障供應難度的加大,將使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國家能源局計劃從增加有效供給、壓縮不合理需求兩個方面著手,配合增長方式轉變的經濟戰略,緩解電力缺口。首先,抑制不合理需求,充分利用能源資源約束增強形成的市場倒逼機制,加強電力、天然氣需求側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結構調整。其次,加快推進煤炭應急儲備、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等經濟運行調節長效機制建設,加快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建設,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物資保障綜合協調,提高應急反應和物資保障能力。此外,為迎接夏季用電高峰,對可能出現的供應缺口,制定周密應對措施,做好有序用電方案,確保居民生活和重點領域用電,絕不允許拉限居民生活用電。 成本沖擊促經濟模式轉變。國外經驗顯示,部分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均受益于能源危機和成本上漲的壓力。如1973年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得日本經濟受到重創。當時,日本經濟仍處于重工業化階段,能源依賴于進口、經濟增長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其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損失慘重。為重振本國經濟、扭轉競爭力下滑態勢,日本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革命,加快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的研發,引導生產要素向低能耗產業流動。 當前,中國自然資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漲使企業存在內部動力去轉變生產方式,而其中,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壓力使出口型企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動力尤其強烈。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將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單位能耗的下降,從而改變原有不合理的電力消費結構。 大力發展新型清潔能源。要從根本上解決煤電矛盾,減少對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能源產業,F代能源產業不僅包含核能、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領域的開發利用,還包括潔凈煤、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車用新能源等對傳統能源升級的新內容。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節能力度,提高傳統能源清潔化利用水平,同時推進替代產業發展,加大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利用規模。另一方面,通過加快建設水電、核電項目,加快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來推進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非化石能源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