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電動汽車企業的多重困局
未來中國的汽車產業,插電式純電動汽車及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重點發展方向,也就是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主要是發展電動汽車。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雖然研發取得了很大突破,技術取得了快速進步,但其產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阻礙和制約,所以“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三大風險制約發展
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多重困局,因此,對向其提供貸款的銀行來說,授信風險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1、研發風險
新能源汽車行業是未來10年汽車業發展的方向。目前在相關各個領域尤其是電池材料設計領域產生了大量企業和科技人才的集聚。但有些企業投入不足,不具備在目前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能力。有些電動車企業根本就不具備研發能力,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邊緣化甚至退出市場。
2、政策法規的風險
“十二五”期間各地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引導政策和補貼非常多,因此新能源汽車現在對政府的依賴度非常高。預計“十二五”期間市場買單的絕大部分仍是政府,真正的消費市場短期難以到來。所以,政策變化對整個產業變化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3、商業盈利模式不明帶來的風險
由于技術成熟度不夠,市場規模千差萬別,產業規模也是參差不齊,“十二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的商業模式難以短期確定。整個利潤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分配、研發成本的分攤、市場規模的測算,難以實現統一的認識。所以,“十二五”期間行業亂象將帶來較大不確定風險。
銀行規避風險對策
銀行應該如何既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而又可盡量規避風險呢?
1、根據產業化能力選擇授信方向
首先,混合動力尤其是插電式混合動力具有更強的產業化能力,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現實選擇。所以,“十二五”期間銀行在信貸支持的選擇上,可以向插電式混合動力傾斜。
2、根據企業技術研發實力選擇授信對象
其次,銀行應準確識別具有真正研發實力的企業,無論對企業發展還是銀行信貸安全都將造成利好。
3、根據區域政策力度以及消費能力選擇地區適當介入
“十二五”期間,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府都有一定的補貼政策,但是鑒于這個市場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化,銀行信貸又要適量。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