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股東的減持計劃,使明陽智能承受拋售壓力。
一年限售股解禁期滿后,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下稱明陽智能,601615.SH)遭大股東輪番減持。
1月23日,明陽智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滿一年,其15名法人股東以及1名境外自然人股東持有的共計6.49億股鎖定期屆滿,首發限售股解禁上市,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約47%。
日前,明陽智能連續發布兩次股東減持公告,靖安洪大招昆股權投資合伙企業(下稱靖安洪大)、廣州蕙富凱樂投資合伙企業(下稱蕙富凱樂)和Jiont Her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imited(下稱Jiont Hero)先后宣布減持股份。
靖安洪大、蕙富凱樂和Jiont Hero分別為明陽智能的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和第五大股東,三者股份來源均為明陽智能IPO前取得的股份。
其中,靖安洪大和蕙富凱樂均擬于2月25日至8月21日期間,分別減持股份不超過8278.3萬股,各占總股本的6%,合計減持股份不超過總股本的12%,對應當前股價擬減持金額約17億元。
Jiont Hero擬于2月28日至8月26日間,減持股份不超過1379.72萬股,約占明陽智能總股本的1%。
減持前,靖安洪大、蕙富凱樂、Joint Hero分別持有明陽智能股份2.3億股、1.65億股和5924.84萬股,分別占總股本的16.69%、11.99%和4.29%。
三大股東的減持計劃,使明陽智能承受拋售壓力。兩次減持公告發布當日,股價分別下跌5.72%和7.98%。
業內有觀點認為,股東輪番減持,是因為海上風電政策利空,將對正發力海上風電的明陽智能形成壓力,股東迫切希望退出。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IPO前取得股份的股東,在上市解禁后輪番減持是正常行為。一般來說,限售股可流通都會增加市場的拋壓,對股價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上述人士表示,明陽智能的股東減持符合相關規定,“但較一般情況看,其大股東減持比例稍微偏高”。
明陽智能投資者關系相關負責人回應界面新聞記者稱,股東為財務投資者,限售股解禁期界滿后均有各自的經營業務發展需要及投資訴求。
明陽智能是國內第三大風電整機制造商,主推“大基地+海上”戰略,陸上風電開發以平價大基地為主,重點發展海上風電。
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19年,明陽智能占據市場份額16%,新增吊裝容量位列第三,達450萬千瓦,同比增長78%。海上風電新增吊裝容量實現同比6倍增長,達55.9萬千瓦。
據國信證券的研報數據,2019年,明陽智能新增海上風電訂單超過400萬千瓦。
國信證券預計,2019-2021年,明陽智能需交付的海上風機訂單總額達233.78億元,相當于2018年整體營收的339%。
春節前夕,國家財政部明確取消海上風電國家補貼,提出從2022年起,本著“誰發展誰補貼”的原則,鼓勵地方政府自行補貼,支持本地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
多位業內人士曾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這對起步不久、正在火熱建設中的中國海上風電造成一定打擊。業界普遍認為,國內海上風電能真正實現零補貼,需在2025年以后。
業績預告顯示,明陽智能預計2019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1億-7.3億元,同比增加 43.20%-71.37%。
公告稱,業績預增原因是受平價政策影響,在手訂單及風機交付規模上升導致營業收入增加。
明陽智能表示,其持有電站項目所在區域的棄風率有所改善,并網容量及發電收入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增長。
此外,因實施“滾動開發”戰略,在新增電站資產投建過程中,明陽智能對成熟電站項目擇機出讓產生了投資收益。
截至3月4日收盤,明陽智能報11.34元/股,微漲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