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對于生物質發電產業來說,最為關注的莫過于《生物質發電管理辦法》何時出臺。新的管理辦法將對生物質發電產業做出哪些重大的政策調整,一直牽動著業界人士的神經。企業和業內人士最為關注的,莫過于以下幾個焦點:
一、能否納入國補優先撥付范疇
非水可再生能源新政已經明確風電和光伏,具備和煤電等傳統能源平價的基礎。隨著風電和光伏走向全面平價化,讓業界看到了國補向生物質發電產業傾斜的跡象。
新的管理辦法能否將生物質發電項目,再度納入電價補貼足額優先發放范疇,或許是業內人士最為關注的焦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必將進一步提升產業的投資信心。
二、存量項目按合理利用小時數核定是否公平
新的非水可再生能源若干發展意見和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中,分別提到了:“按合理利用小時數核定中央財政補貼額度”和“單個項目的補助額度按照合理利用小時數和補貼年限確定”。由此風電和光伏的補貼標準和年限已經明確,但是生物質發電有待進一步闡明。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農林生物質是以熱定電,而垃圾發電則以廢棄物來量化。如果生物質發電存量項目單純的參照風電和光伏合理利用小時補貼標準,對于生物質發電項目不公平。生物質發電不僅僅是能源項目,更是環保民生工程。
三、增量項目的規模控制是否合理
在以收定支的大前提下,國家每年能夠拿出多少錢用于新增生物質發電項目,是生物質發電補貼問題的核心。2020年新增項目補貼預算總額約50億元,這或將是未來幾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補貼預算的參考標準。
目前我國農林生物質和垃圾發電雖然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但是農林廢棄物和生活垃圾處理依然很不充分,東部和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為降低財政補貼,而采用年度規模管控,是否是最佳或最科學的管控方式,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四、補貼支付能否不再延遲
對于可再生能源項目來說,最大的悲催不是沒能進入補貼目錄,而是進入補貼目錄之后遲遲拿不到補貼。生物質發電的運營模式與風電和光伏的具有很大的差異,需要用現金流去連續購買生物質燃料。
有多少生物質發電項目因為遲遲拿不到補貼,而死在了等待補貼的路上。2020新政明確提出電網企業應切實加快兌付進度,確保資金及時撥付,但是依然沒有明確的時間段限制。希望新的辦法,能夠切實明確補貼足額發放的時間段。
五、地補替代國補,是否會被執行
最近國家發改委在加快編制垃圾發電中長期規劃中指出:2020年3月31日前發改委未收到專項規劃的省(區、市),其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所需補貼資金原則上由所在省(區、市)自行解決。
很顯然決策部門對于“國補保存量,地補保增量”的方案,依然認為有一定的合理預期。雖然生物質發電項目涉及環保和民生,但是將生物質發電項目納入“完善市場配置資源和補貼退坡機制”,主管部門依然有一定的主觀意愿。
六、生物質發電產業非電轉型是否可能
生物質資源利用模式是多元的。盡管生物質發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最具有規模化的成熟產業,但是依然受到很大的爭議。十部委聯合下發《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被業內認為是生物質能源非電利用的關鍵轉折點。
此外,關于發展生物質清潔能源供熱也成為生物質發電產業轉型的方向。新的《生物質發電管理辦法》,會否繼續弱化生物質發電模式,而在政策上進一步夯實生物質非電利用的基礎,也是業內人士比較關注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