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人宅在家出不了門,讓本就日漸冷清的光伏行業更是少有話題,本來隆基收購“越南光伏”對當事雙方以外的人來說也不是個什么事兒,但反正“落雨天打孩兒,閑著也是閑著”,不如一起來聊聊這事兒,看看能否聊出點對其他光伏制造企業的影響來。
之所以聊這個話題,還因為這件并購案的當事一方——寧波宜則,正是在業內名氣不小的“越南光伏”的母公司。筆者一度以為,這家公司最有潛力成為光伏制造業的“富士康”。
按照隆基股份的公告,其全資子公司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將以現金17.8億元收購寧波江北宜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
“越南光伏”是一家典型的光伏制造代工企業,沒有自身品牌產品,制造基地位于越南北部的北寧市,目前與國內一線光伏組件企業幾乎都保持著長期的代工合作。
或許,這正是它近年屢次被資本玩家列入收購法眼的根本原因。
所謂事不過三,這次收購再出意外的可能性,估計不大了,雖然隆基的出資相比兩年前易事特的出價低了三成還要多,但有現錢拿總是好的,不管當下是否能拿得到手。
并不是所有的并購案都是兩情相悅,但這起并購案的當事雙方,似乎彼此相看都很順眼。顯然,雙方都算贏家。
在光伏產品再次回歸外銷主流的當下,對于在國際市場布局與影響力都相對滯后的隆基而言,一下子擁有5個多吉瓦組件和2個多吉瓦電池的海外制造產能,必然會大幅節省布局時間,雖然“越南光伏”的產線可能已不夠新,但隆基有錢,技改什么的,分分鐘搞定。
對于“越南光伏”的創辦者而言,數年間從零起步發展出如此規模的代工企業,也已是功德圓滿,繼續擴大規模滾動壯大的挑戰性似乎已不大,何況在光伏這樣一個起起伏伏過于頻繁實在累人更累心的行業,想要找到第二次創業的激情,確實不容易。
楊總裁似乎也早已志不在此,有一次他告訴筆者說,在越南,比光伏制造更有吸引力的生意實在有太多。
這起并購案確實不至于改變行業的競爭格局,但影響多少是會有一些的。最有可能由此出現的趨勢是,未來兩年,國內一線光伏制造企業特別是組件和電池企業,將加大海外制造基地布局和建設的力度。
為什么會是兩年?
因為,在此前,“越南光伏”的代工業務合同基本都是兩年一簽,也就是說它現在手里的合同差不多覆蓋了未來兩年的產能。由此估算,從并購開始到2021年年末的這兩年,則是決定“越南光伏”未來發展模式的過渡期,其未來的運營模式,取決于過渡期內隆基的策略及其競爭對手的選擇。
隆基還算厚道,與管理團隊的對賭期,也正好是兩年。
并購案宣布后,李總裁振國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舉例手機行業蘋果和三星的競合關系來強調“越南光伏”未來的定位不會改變。
但竊以為,這個例比可能有些牽強,在全產業鏈同質化的光伏制造業內,基本上已沒有不能被替代的供應商,更何況代工這種環節。
可持續的競合關系,需要“你有我無”或者“我有你無”作為前提。有個早年的業內段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種關系的不易,據說某李總裁在面對某朱主席關于硅料合作的洽詢時,李總裁的回答是:“你有硅片,我也做硅片,我為什么要買你的硅料?”
在商業競爭的領域里,有主動去幫助競爭對手更強大的人嗎?
老客戶的流失可能會成為必然。兩年時間,無論改換代工還是自建產能,都已足夠,而且這也與業內三年左右換一代產線的周期大致吻合,這也是變數。
“越南光伏”模式的崛起,有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美國,因為其代工產品出口美國的25%的稅率,要遠遠低于國內直接出口。所以,市場足夠大和關稅足夠低是“越南光伏”模式成立的兩個邏輯基礎。在未來兩年,這兩個邏輯會不會發生什么變化?
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需求市場,未來幾年仍然是,這幾乎沒有什么疑問,但正在重塑中的國際貿易格局會對中美關稅、美越關稅帶來什么影響,誰也不得而知。
這無疑將為中國光伏制造企業國際化布局再添變數,好在老話說得好——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管走出去的路有多坎坷,只要走出去,就是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