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源“天生麗質、卓爾不群”。兩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石元春,在3月12日的“中國生物質能源展示會”系列活動之院士講壇上,開場如是說。
石元春院士指出,在清潔能源中,水能,風能,太陽能的穩定性較差,儲能性不好,而生物質能源不僅環保清潔,原料可來自植物、動物、藻類以及有機廢棄物,可產生的能源產品有熱能,電能,固態、液態、氣態能源三部分;生物質能源的環保性與傳統清潔能源相比較,真正實現了污染源的無害化、資源化和循環利用;在使用方面,水能局限于沿江河區域,風能局限于風電場,太陽能局限于富集區,只有生物質能源真正實現了原料地與市場的一體,且可帶動當地制造業的發展。
因此,只有資源豐富、原料易得、產品多樣的生物質能源才能部分替代化學能源,以生物質能源為主導將是世界能源消耗大趨勢。
國際油價每桶每漲10美元中國要多付出150億美元外匯
中國化石能源瀕臨枯竭,能源形勢嚴峻已是中國飛速發展道路上無法忽視的一道屏障。在2002年-2009年期間,中國石油進口年增長達到8.2%,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進口依存度達到53.6%。國際油價每桶每上升10美元,中國就要為此多付出150億美元的外匯。
國際油價的波動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國計民生,且80%的中國原油進口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一旦海上咽喉被鎖住,后果不堪設想。對中國來說,能源危機是名副其實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石元春院士認為,我國土地狀況長期以來都面臨著人多地少的問題,解決能源形勢嚴峻問題,靠糧食乙醇絕對不行,靠纖維乙醇又太不現實,發展“不與人爭糧,不與農爭地”的生物質能源迫在眉睫。
利用模式可以復制
在我國的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源占盡了資源優勢。石元春院士說,原本松散,能量密度低和不便運輸流通的固體生物質原料,經粉碎壓縮后的成型燃料,其容重與熱值接近于原煤,而且干凈,便于運輸和市場流通。當前我國成型燃料宜以供熱市場為主,特別是全國幾十萬個中小燃煤提供鍋爐因難以清潔燃燒而成為節能減排的死角和難點,成型生物燃料替代是一種最佳選擇。
據統計,我國1億公頃天然林每年人工撫育的1.6億噸剩余物可制作成型燃料,相當于3個神東煤田的年產煤量,可使農民年增收500億元。在我國,一批新型的農工聯合企業已將生物質能源的利用轉變為現實。
吉林一家新能源公司利用長白山林區棄置的枝丫材壓制成顆粒,運到周邊鄉鎮和長春市吉隆坡酒店替代煤炭和石油供暖,減排和降低供暖費用效果突出。隨著吉林省投資公司的介入和在全省推開,從2008年的供暖面積8萬平方米擴大到2010年供暖面積達80萬平方米。
毛烏素一家生物質發電公司在內蒙古毛烏素沙地種沙柳治沙,利用平茬下來的沙柳枝條建立了生物質發電廠,在治理2萬公頃沙地的同時,年發電1.8億千瓦時和減排20萬噸二氧化碳,當地農牧民得到了7000多萬元現金收入和7000多個勞動崗位,真正做到了治沙和綠色能源的雙贏,又利用煙筒釋放的二氧化碳和熱量在塑料大棚里成功種養微型藻類,形成沙柳治沙固碳,發電減碳和微藻捕碳的“三碳”經濟,據悉,“三碳”模式2011年將在渾善達克沙地復制兩個。
石元春院士表示,雖然生物質能源在穩定性、清潔性、區域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能源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原料生產與收集的能效與成本制約了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雖然生物質能源原料豐富,在原料的粗加工、轉化與加工方面的技術已經成熟,但是在原料選擇,收集裝備方面還并不成熟,直接造成了原料豐富卻收集困難。而且經營與市場的標準、政策、價格模糊不明朗,沒有相應配套的政策支持,使生物質能源民營中小企業舉步維艱!笆晃濉逼陂g,在沒有政策支持的情況下,燃料乙醇幾乎被封殺,非糧乙醇只完成新增200萬噸計劃的1/10。
應摒棄誤解和偏見
建設我國本土的綠色油田、煤田和氣田,對兼有環保功能的農林及加工業有機廢棄物利用沒有異議,但開發宜農后備荒地和宜林荒山荒坡是否會引起生態惡化呢?
石元春院士認為,這種現象以前曾經有過,但是以現在的理念、技術和政府管理水平,不僅不會惡化生態,還可以使受損生態得以修復和重建,現在國家那么缺油少氣,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為何不能啟用這些儲備性土地去建設綠色“三田”?資本不流通是“死錢”,該用的地不用就是“廢地”,為什么不能為農民栽種出這一片片的“搖錢樹林”呢?
然而,長期受工農二元影響,生物質能源被“就能源而論能源”地劃歸到能源工業部門,沒有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參與的國家能源委員會片面而不完整,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我國當前重化石能源而輕生物質能源和重外輕內的傾向。
石元春院士建議,鑒于生物質能源的分散性,宜發展中小規模及分布式布局的加工廠,發揮民營中小企業的優勢和給以足夠的政策支持。鑒于生物質能源亦工亦農的特點,借鑒國外做法,成立由國家能源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環保部組成的協調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生物質能源作為一種新型的清潔、穩定、可再生能源,于國于農的意義重大深遠,產業優勢遠遠彌補了不足。石元春院士呼吁,我們應當摒棄誤解和偏見,讓它為國家和農民做出應做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