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之前連續四年翻番增長,到2010年增長幅度放緩到30%,曾經“大爆炸”發展的中國風電產業已經走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口。站在新的起點,作為后來者的中國風電產業如何突破發展困局,實現后來居上、厚積薄發,成為我國風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日前舉行的今年首個國內大型風電展———2011天津國際風電產業配套洽談會上,業界專家和國內外知名風電企業紛紛為我國風電發展“支招”。未來五年,我國風電產業將步入平滑增長期,價格競爭短期內難持續,而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將進入兼并整合時代。
我國風電發展必須從追求發展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關注風電電量轉變,從集中大規模開發向大規模分散開發轉變。
中國風電“大而不強”
繼2009年憑借29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總量超越德國,躋身世界第二大風電市場之后,2010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和總裝機容量一舉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2010年我國預計新增風電裝備容量175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達到4167萬千瓦。
然而,雖然我國在數量上已經成為世界風電大國,但仍然稱不上風電強國。
從人均電量來看,美國、丹麥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分別達到13682、6773和7813千瓦時,而中國的人均電量只有2585千瓦時;從人均風電量來看,美國、丹麥和德國分別為174、1313和492千瓦時,而中國的人均風電量只有9千瓦時;從風電電量比例來看,排在前三位的丹麥、西班牙和德國分別達到19%、11%和6%,但中國只有0.35%。
此外,我國的人均電力裝機、人均風電裝機和風電裝機比例也都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
由于我國風電裝備質量水平仍然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并且在并網容量、吊裝容量、風電效率和效益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中國成為世界最大風電市場的位置并不穩固。
衡量整個風電產業鏈健康的關鍵指標應該首選發電量,而不是把風電裝機容量和風機制造能力作指標。
事實上,中國工程院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中提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應該是綠色、低碳、節能優先、總量控制。按照這一思路,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預計達到1.5億~2億千瓦。
“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產業將保持快速平穩發展勢頭,裝機容量以每年1500萬千瓦的速度增長,不排除2016年風電裝機再度出現大幅增長的可能性。
云南、貴州等南方復雜地形區域將成為新興市場,而海上風電即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質量和技術成競爭焦點
由于近幾年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猛,長期積累形成的產品質量問題開始集中暴露,突出表現為:風電機組出現故障、事故,風電機組運行維護成本高,風電場容量系數低,風電與電網“不友好”,風電與環境不和諧等等。
從國內風電場的運行記錄來看,風電設備故障率高于5%,零部件的故障率甚至更高,齒輪箱是風機質量的第一個薄弱環節,接下來分別是變流器和液壓站。
此外,被稱作風電和電網“友好”技術的低電壓穿越技術一直無法實現突破,成為當前風電與電場“不友好”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國風電產業要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從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必須更多地關注質量和技術。
“要從管理和技術兩個方面,做好風電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管理!币环矫,要正確處理質量和成本的關系,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不斷降低風電成本,同時還要做好對風電機組運行的實時檢測和故障診斷,在充分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推動技術進步。
針對目前風電與環境“不和諧”的問題,在風電場建設中,既要考慮景觀,盡量少占用土地,建設后要恢復植被;又要保護鳥類,特別在候鳥遷徙路線中,嚴禁規劃風電場;還要降低風電機組,特別是海上風電場的噪聲。
風機制造業加速“洗牌”
考慮到電網已經成為當前制約風電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未來風電競爭的焦點將從資源向市場過渡。
“過去幾年我國風電產業的‘瘋長’,導致國內風電設備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敝x長軍坦言,2010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僅華銳、金風、東汽、明陽和聯合動力五家企業的產能就超過上述容量。同時,丹麥維斯塔斯、西班牙歌美颯、美國GE等國際風機制造業巨頭紛紛在華建立生產基地,風電市場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目前我國擁有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接近90家,葉片企業超過50家,塔筒企業近百家,這些企業已經暴露出自主設計能力不強、售后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今后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將進入兼并整合時代!敖涍^大浪淘沙和兼并整合,預計我國最終將保留8~10家風機制造企業!
我國風機制造企業可以嘗試“走出去”,尋找更加廣闊的藍海。
“相對而言,憑借較高的性價比,我國風機制造商‘走出去’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潤空間,減少閑置產能成本。”何耀祖坦言,不過,技術要求、市場規則、國際認證和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我國風機制造商開拓海外市場的主要挑戰。
產業鏈優化在即
雖然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之一,企業技術創新取得明顯進步,但是我國風電產業配套體系仍然不完善,產品技術研發未能在產業鏈上有效整合,導致整機市場價格戰日趨白熱化。
自從2007年以來,我國風電整機的平均價格就以年均12%的速度下降,從原來的1萬元滑落到2007~2008年的6000~7000元,2010年已經全面步入“3000”時代,今年1月份價格進一步跌破3700元。
為避免市場價格戰不斷升級,一個更加強大的風電產業鏈無疑成為衡風電市場的重要籌碼。
一個完整的風電產業鏈應該包括:資源調查分析,工程設計,風力機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檢驗和認證,運行和管理,電網改造和建設,市場消納,服務和人才管理等等。
完善風電產業鏈的關鍵在于加強上下游的協調配合,加強專業化生產,“整機企業盡量不要‘大而全’,要多采用配套零部件,鼓勵市場實現充分競爭!
國內不少優勢風機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做實產業鏈。例如,金風科技已經開始收購葉片企業;明陽50%以上的風機部件以控股或者參股方式進行生產,葉片由全資子公司生產,變頻器、變槳/變頻/整機控制系統由關聯企業生產。
天津市濱海新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金東虎則表示,天津正在加緊制定促進風電發展的產業政策,而加強風電產業鏈建設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據透露,“十二五”期間,天津將鼓勵風電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重點支持2.5兆瓦及以上陸上風機、3兆瓦及以上海上風機、風機關鍵零部件研發,同時積極培育和引進國內外風電科研、檢測和認證機構,不斷優化產業要素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