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17日,國際油價上漲,受到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以及美國參議院批準了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自由貿易協議修訂版的影響,國際石油市場樂觀情緒籠罩。
1月20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受到利比亞當地局勢的影響,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兩處油田通往港口的輸油管道關閉,加之此前東部主要石油出口港口被封鎖,可能導致該國的全部石油產能(約120萬桶/日)停產。
1月21~22日,國際油價下跌,市場預期包括美國不斷創新高的產量在內的全球市場供應充足,將能夠抵消利比亞原油生產中斷的影響。IEA預計市場將出現供應過剩,中國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需求擔憂。
1月31日,國際油價下跌,國際石油需求不振,油價持續走低,盡管沙特等國正考慮提前召開“歐佩克+”政策會議,但暫時未改變油價下行趨勢。
2月3~4,國際油價下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抑制了中國需求,歐佩克正考慮將在原有減產規模的基礎上再削減50萬桶/日,而俄羅斯態度不明朗。
2月5日,國際油價上漲,媒體報道新型冠狀病毒治療研究取得突破。俄羅斯不支持加大減產幅度,而是建議延長目前減產協議。
2月7日,國際油價下跌,美國原油庫存增加,汽油和餾分油庫存減少。成品油需求環比下降。短期內美元將維持震蕩上行走勢。
2月10~14日,國際油價連日走高。中國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例減少,緩解了市場因疫情導致石油需求遭長期影響的擔憂,市場認為中國的石油需求或將復蘇。減產聯盟進一步減產的預期升溫。
2月14日,國際油價早盤創下自1月初以來的首周漲幅,8時05分,WTI原油價格上漲1.34%,至52.11美元,布倫特原油價格上漲1.42%,至57.15美元。
近兩個月來,國際油價持續震蕩。1月6日,受地緣局勢惡化以及貿易前景向好推動,國際石油市場走強,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突破70美元/桶。而2月4日,國際原油市場對需求的憂慮超過了“歐佩克+”加大減產的希望,布倫特原油跌破54美元/桶,跌至一年多來的最低水平,較1月初的高位跌幅超過20%,WTI價格更是降至49.61美元/桶。然而,受到中國新增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減少、減產聯盟進一步減產的預期升溫的影響,2月10~14日,WTI原油期貨價格從49.57美元/桶上漲至52.05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從53.27美元/桶升至57.32美元/桶。
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驅動,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和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深刻影響著國際石油市場。而在中國農歷新年前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國內發生,成為抑制石油需求的重要因素。不少省市采取了減少出行、企業延遲復工等管控措施,以應對病毒傳播,這些措施均對國內原油消費需求造成直接沖擊。有分析甚至指出,全球能源市場將面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
而“歐佩克+”對于提振油價的態度堅決。沙特于2月4牽頭召開了“歐佩克+”會議,緊急討論新冠肺炎疫情對石油市場的影響,意在推動擴大減產規模,延長減產協議期限。沙特希望“歐佩克+”國家在現有減產170萬桶/日的基礎上,再額外減產50萬桶/日,并將減產協議延長至2020年6月底或12月底,但俄羅斯的立場較為搖擺。盡管這次會議對是否擴大減產分歧較大,但已經透露了積極的信息,即當前的減產繼續延長已毫無懸念,俄羅斯對此也表示認可。
全球經濟增長疲軟,影響油價上行。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更新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繼2019年10月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4%之后,IMF再次將增長預期下調0.1個百分點至3.3%,同時將2021年的增長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至3.4%。
國際石油市場供大于求局面沒有根本改觀。由于鉆機效率和油井生產率的提高,美國頁巖油生產依然強勁,原油產量屢創歷史新高。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2020年,美國原油產量將達到1320萬桶/日。除俄羅斯外,加拿大、墨西哥和挪威等非歐佩克國家產量持續上升,抵消了減產聯盟減產協議的效力,加劇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此外,美國原油庫存正值季節性高位,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利空影響。
當前,全球市場仍然關注著疫情對石油需求的影響,國際社會也相信中國采取的措施將有效控制并最終戰勝疫情。
瑞銀集團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和石油需求的短期沖擊可能是嚴重的,但很可能證明是短暫的。被抑制的需求將會增長,石油需求將從一季度的下滑中顯著反彈。法國巴黎銀行全球商品策略負責人哈里·基林古瑞安表示,中國經濟將會在一段時間內走弱,但金融市場看重預期,有關治療方案的進展和疫情控制出現拐點的跡象很可能被解讀為利好。未來隨著中美貿易協議逐步落實、原油減產規模擴大和疫情防治積極推進,石油需求將出現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