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產業目前還不能脫離補貼獨立發展。
靴子落地,隨著相關文件正式出臺,2021年后海上風電取消中央補貼已經是既定事實。
這個事實的另一面,是海上風電產業目前還不能脫離補貼獨立發展。
三峽新能源總經濟師劉姿表示,按照目前的邊界條件,當海上風電單位千瓦造價再降低6000元-7000元左右,就可以脫離補貼,實現平價上網了。
這需要海上風電產業在成本下降、發電性能提升、優化運維上持續進步,需要補貼來支撐產業持續發展并到達這一水平。
“‘十四五’的后期,在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地區,比如江蘇、福建等,有可能率先實現平價上網。” 劉姿說,江蘇海域建設條件較好,造價低,福建海域風資源稟賦相對其它區域好。
海上風電至少還需要5年時間,才能到達平價上網,這也是上下都認可的共識,問題是,中央補貼沒了,誰來出錢,支撐海上風電產業度過這關鍵時期。
答案顯而易見,也只有地方政府,適合扮演這一角色。中央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新能源發展,但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這一輪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卻來自地方政府。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海上風電臨近東部省份負荷中心,發展海上風電對地方具有重要意義,地方政府補貼海上風電是一筆劃算買賣。
劉姿認為,發展海上風電對當地經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基本都建設在沿海省份,而且中國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很快,和國外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如果地方出臺一定的補貼支持發展,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平價實現,培育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是很值得的。
另外,海上風電對東中南部的低碳轉型和能源安全也有積極作用。東部南部發展陸上風電、光伏受土地、林地、環保等很多因素限制,海上風電可以成為接近負荷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低碳能源供給。
東部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但未來能源供給卻很有限,本地煤電受限、核電核準嚴格,天然氣發電不經濟。
目前的解決方案之一,是從三北輸送新能源到東部地區,為了匹配新能源的波動性,還配比了大量的火電。
知情人士透露,三北地區送電到南方電網的規劃一直在研究中,目標正是廣東未來的能源需求。
劉姿認為,從三北遠距離輸電經濟性面臨挑戰,落地電價在各種制約因素下并無優勢;配比的大量火電也不利于國家的能源轉型。在這一背景下,沿海省份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可以為保證本地能源安全發展重要作用。
一位風電領域專家認為,海上風電產業對整個風電行業的技術進步具有引領作用。海上風電的發展加速了中國風機大兆瓦的進程,隨著海上風電在大兆瓦風機上的進步,陸上風電也加速向更大兆瓦機型前進。
不過地方政府目前對是否接續補貼態度還不明朗。廣東正在研究,尚無定論。
江蘇省能源局一名官員認為,支撐新能源補貼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來自電價中的可再生能源附加,中國用電量6成以上來自東部沿海省份,如今國家繼續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卻讓地方政府再單獨補貼海上風電產業,不合情理。
“為什么不讓地方政府自己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自己補貼?”上述官員還表示,國外海上風電電價僅為海上風場的電價,從風場到陸地的電線投資由電網負責,中國的海上風電電價中還額外多了這一部分,地方如果補貼,等于又補貼了電網。
多數聲音認為,下一步,各大海上風電開發商需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盡可能的扭轉地方政府的觀念。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細則,來引導地方政府接續補貼。
劉姿認為,相信大多數企業能充分理解國家出臺政策的初衷,大家也有能力和信心共度難關。但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確保一定的補貼是平穩過渡的最優選擇。中央補貼取消之后,地方政府能看到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要意義,接續補貼,是最好的情況。
比補貼次之的,是減少補貼的規模,再輔之以相應的扶持政策。
比如,政策支持開發商規;拈_發,在用地、用海上進行支持,海上風電場到陸地的線路投資能否由電網承擔,以及海上風電直供用戶、余電上網等等。
再次之,沒有補貼,以扶持政策為主。
“如果沒有任何補貼,海上風電將面臨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 劉姿說,市場普遍認為,海上風電項目會急劇減少,產業會引發震蕩,那些在在海上風電產業鏈布局比重過大的企業將受到嚴重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