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近日“中日綠色經濟·資源循環政策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對中國節能減排的工作方向作了講話。
一是制定較為系統的綜合工作方案和相關法律法規。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施大型節能減排工程及行動。
三是加大產業政策的調控力度,加強監管和提高監管能力。
四是強化經濟激勵,加大了價格、財稅和信貸政策的支持力度。
五是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
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減少40%—45%的新目標,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
經過數年的巨大努力,中國節能減排工作既積累了經驗,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節能減排機制尚處于轉型過程中,亟待形成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由于“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實施難度大,時間短,因此政府部門更強調了短期內可能發揮作用的行政性政策,主要是依靠節能減排指標的層層分解來約束地方政府和企業實施。基于市場機制的政策雖然有不少出臺,但總體來看還不夠。能源價格改革、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等方面亟待進一步推進。
二是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十一五”期間,中國的高耗能產品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顯著縮小。進一步降低產品能耗越來越需要高端節能減排技術。然而,一方面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不掌握高端核心節能減排技術;另一方面國外高端核心節能減排技術的引進、轉讓,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 三是處理好節能減排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的關系。中國能源效率不高、環境污染嚴重的根源,在于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且長期未能顯著改善。作為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發展中大國,如何以節能減排為抓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結構升級,還有許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需要加以解決。最近,中國政府公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了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將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與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技術、體制機制等必須克服的障礙。
因此,“十二五”時期,中國節能減排的難度不斷加大。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需要有新的思路、重點和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