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世紀初以來,東南亞經濟體年均增長4%至7%。八年來,電力需求量從99吉瓦起增長了近48吉瓦,達到峰值;消耗量從760太瓦起增加了315太瓦。
由于許多國家已經從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實現增長,因此,迄今為止,低成本的燃煤發電和家用燃氣發電推動了需求和消耗保持高增長。燃煤發電量從32吉瓦增長至71吉瓦,而燃氣發電量在2010年至2018年間增長了66吉瓦到90吉瓦。煤炭在電力結構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2010年僅占29%,而在2018年達到40%。
許多國家的國內天然氣產量下降,這種局面增加了家用天然氣的成本,同時引起人們對增大燃氣發電份額的濃厚興趣,這有可能通過進口液化天然氣來實現。隨著各國逐步將電價提高到補貼較少的水平,成本反映更加明顯,負擔能力對發展燃氣發電的障礙越來越小。比較以液化天然氣為燃料的聯合循環燃氣輪機的平均電力成本和當前的電價,東南亞國家(印尼和新加坡除外)的所有價格水平均足以保證收回燃氣輪機聯合循環 (CCGT)的資本和運營成本。
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到2025年將23%的可再生能源納入其能源結構。除這一區域目標外,各個國家還設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標,這些目標通常比理想目標更溫和,但仍可彰顯東盟各國的雄心壯志。這些目標要么由政府宣布,要么納入各國的電力發展計劃,并且有多項政策支持目標實現。
除這些政策外,在技術學習曲線、競爭性招標以及當地專業知識提高的推動下,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在下降,并且有望繼續保持。由于上述因素,綠色融資的增長以及對綠色能源的需求不斷提升,預計可再生能源在未來將實現強勁增長。
盡管從在建產能來看,煤炭的主導地位似乎將持續加強,但隨著更多的金融機構收緊對煤炭的融資政策,新一代燃煤發電在融資方面將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煤炭市場還面臨多種威脅,包括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以及人們對從燃煤發電轉向更清潔的燃料結構的興趣也日益提升。煤炭在計劃產能中所占份額的顯著下降表明,實現轉變勢在必行。
預計東南亞地區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到2050年,需求峰值將超過三倍,達到350吉瓦左右,年復合年增長率為4.3%。鑒于增長持續保持強勁,即使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進口液化天然氣并且保持增長也為電力行業提供了動力,IHS Markit預計,所有發電方式的強勁增長都能滿足需求?傮w而言,該地區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例預計將增長。到2050年,裝機容量中72%將來自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2018年為63%),而發電份額將從2018年的57%增長至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