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制
丁超和他的同事向國家發改委打報告建言,國家在分解落實約束性指標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各地節能減排基數和下降潛力,來制定行業節能減排標準,實行區域、行業差別化的分解和考核。
國家發改委已經在考慮指標分解的科學性問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曾公開表示,“十二五”期間將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和技術上的能力,進一步完善“十二五”能源強度指標。
根據《“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標計劃》,全國大半省份降幅指標均為20%,有所不同的包括吉林(30%),山西、內蒙古(25%),山東(22%),云南、青海(17%),廣東、福建(16%),廣西(15%),海南和西藏(12%)。
“目標分解的原則要體現責任、能力和潛力,體現分配的公平和科學。”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執行主任張希良教授說。
張希良分析指出,全國各省情況不一樣,經濟狀況、投資水平、技術能力以及技術減排和結構減排的潛力都差別很大,分解的目標必須體現這種差異,理想的狀況是每個省的指標應該都不一樣,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中國政府已經提出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減排目標,并制定和實施相應的行動規劃!斑@里需要強調的是,應加快形成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
在劉世錦看來,建立這樣的機制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由政府設定相關規則,利用市場機制引導減排資源的分配,其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個包括排放權交易、聯合履約、清潔發展機制、碳稅、技術標準和管制在內的多元化減排體系。
他建議,可考慮在各省之間按人均歷史累積的原則分配碳排放權,建立起省級排放賬戶,并以此賬戶為基礎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靈活的減排實現體系。
在統一的賬戶體系內,各省可靈活選擇減排方法,比如,既可以通過征收碳稅促進真實減排,也可以通過購買排放權平衡本省的賬戶。不同方法在各省同時存在,相互補充和競爭,以促進節能減排資源最有效率地配置。
上一頁 [1] [2] [3]
深入專題了解:“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