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五年前全球私營企業對待氣候變化的態度還是“把頭埋進沙子里”式的漠不關心,不斷上升的氣候風險、投資者對化石能源的撤資浪潮正在倒逼越來越多的企業亮明氣候立場,并更堅定地推行碳減排行動。無視氣候變化的風險敞口可能導致企業蒙受損失,主動適應反倒有利于攫取以低碳化為導向的商業機會。
“每年與許多跨國企業CEO的會面中,我發現CEO們對于自己的企業都制定了可持續發展規劃。這在五年前、十年前只是一個可選項,而現在變成了一個必選項!狈▏I巨頭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能效管理事業部全球執行副總裁Philippe Delorme在近日采訪中對澎湃新聞說道,全球要實現2050年凈零碳排,政府、企業、個人都迫切需要付出行動。
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事業部全球執行副總裁Philippe Delorme
11月下旬,“氣候緊急狀態”一詞當選《牛津詞典》2019年度詞匯,意為“需要采取緊急行動來減少或阻止氣候變化,并避免由此造成潛在的、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牛津研究團隊圖表顯示,今年9月,“氣候緊急狀態”一詞的使用量是去年全年的100倍。與此同時,聯合國環境署再度拉響警報,若不采取更激進的減排措施,人類正走向升溫3.2攝氏度的世界。
“氣候已經進入了一個所謂的‘緊急狀態’,我們采取的行動、作出的改變還不夠快。這其中,政府有其制定政策的責任,但這個過程受到很多復雜因素影響。企業有企業的責任,從我個人觀察來看,跨國企業的氣候意識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Philippe Delorme認為,促使企業主上述觀念轉變的原因是大環境的變化,比如投資機構正在將各公司的碳排放表現納入評估體系:“如果沒有相應的可持續發展或碳減排計劃,企業的股東不會答應,他們的員工不會答應,他們的客戶也不愿意和他們做生意,這些利益攸關方都非常關注這個情況。巨頭們如果沒有主動出擊擁抱變化作出轉型,也許在十年、二十年以后,這些巨頭已經死亡了。”
去年全年營收257億歐元、全球員工數超過13萬的施耐德電氣也無法置身事外。
Philippe Delorme稱,施耐德電氣從重工業起家,整個企業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自適應、自創新的歷史。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施耐德電氣逐漸舍棄鋼鐵等業務,“30年前我們作出電氣化轉型的重要決定,10年前我們邁出第二條腿,也就是數字化。到現在為止這仍是我們業務中的兩個核心!
調整業務結構的同時,施耐德電氣將自身作為能效管理和數字化轉型的商業樣板。15年前,施耐德電氣作出可持續發展承諾,并發布了一系列指標來衡量自身表現,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能效管理,對全球各地的工廠和供應鏈實施“能效審計”。今年9月,該公司宣布將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間節點從2030年提前到2025年。
國際非盈利組織碳排放披露項目(CDP)2018年度數據顯示,在全球通過CDP披露碳信息的7000余家企業中,施耐德電氣是139家獲得氣候績效領導指數最優A評級的公司之一。
Philippe Delorme認為,企業內部持續的減碳革命,一方面是自身轉型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借此向全球工商業展示通往零碳社會的“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數字化和電氣化是兩大技術路線。這些方法簡單有效,且不需要政府的額外補貼、不需要投資新設備設施!
具體而言,他認為,碳減排的解決方案之一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削減能耗,“最好的瓦特是負瓦特。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施耐德電氣可以幫助建筑業、數據中心、工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客戶將能源費用降低10%到15%。在發電過程中實現去碳化同樣關鍵,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大規模向可持續能源轉型,包括風能、水能、太陽能以及核能。能源的消耗使用環節向電氣化方向轉移也是成效顯著的解決方案,因為電是效率最高的能源形式!
氣候風險一方面在倒逼企業轉型,另一方面也為施耐德電氣等老牌工業自動化玩家釋放了巨大的商業機遇:將低效和污染的舊設備、系統和基礎設施改造成高效、清潔和可靠性更高的工業流程、設備、系統、技術和解決方案。
對于采取數字化、電氣化手段所能產生的可量化收益,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曾在公開場合介紹,已部署施耐德電氣基于物聯網的EcoStruxure開放式架構與平臺的企業中,能源效率方面可實現85%的提升。截至目前,EcoStruxure已經部署在全球超過48萬個安裝現場,通過40多款數字化服務在云端管理著超過160萬份資產。
Philippe Delorme接受采訪時正身處于上海舉行的一個大型能源論壇上。他感慨道,前一天的晚宴上大家都在討論20年后氫能是不是可以成為一種具備經濟性的能源。“或許20年后氫能是一個可選項,但目前技術還不成熟,大部分氫能產生的過程并不完全清潔。從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來說,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已經存在、已經驗證的技術解決方案,能效管理是其中最立竿見影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