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前的氣候變化談判,解振華表示,天津會議是今年第四次工作組談判會議,也是坎昆會議之前最后一次正式談判會議。中國政府主動承辦此次會議,目的是希望通過增加兩工作組談判次數,維護公約、議定書的主渠道地位,為年底的坎昆會議取得全面、平衡的積極成果做出貢獻。解振華表示,目前國際氣候談判最大的障礙在于發達國家缺乏達成廣泛共識的政治意愿,缺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的誠意。希望各方通過本次會議和坎昆會議,努力縮小分歧,為明年底舉行的南非會議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奠定基礎。
關于長期目標和峰值問題。解振華表示,哥本哈根協議形成了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C以內的政治共識。溫升是影響人類的關鍵因素,確定溫控目標是基于對人類生存發展的考慮,具有科學性。關于對溫升的評估與監控,相關協議也做了明確規定,即每5年進行一次全球性調查,如發現全球溫度快速升高,各國應強化采取的行動和措施。解振華表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在一定時期內,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增長有其必然性。有些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以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還在增加,卻要求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的中國盡快達到排放峰值,這是極其不合理、不公平的。中國排放峰值何時出現,將達到何值,不僅取決于自身努力,更取決于發達國家能否更快、更多地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同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中國不會照搬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將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爭取早日達到排放峰值。
關于中國國內的節能減排政策行動,解振華表示,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期間確定了一系列節能減排的目標,包括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到目前為止,除單位GDP能耗指標尚未完成外,其他指標已基本完成甚至超額完成。其中,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生產的比重已達9%,森林覆蓋率、主要污染物指標已提前超額完成。盡管前四年單位GDP能耗只降低了15.61%,但我們有信心在今年完成降低20%左右的目標。
解振華表示,為完成上述節能減排目標,中國政府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結構調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淘汰落后產能、開展十大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等。解振華強調,中國高度重視技術對提高能效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在各行業中篩選了一批先進的節能技術,并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節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國務院于今年4月下發了《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大力培育節能服務產業,對節能服務公司的相關經營活動給予一定時期內的稅收減免。在產品節能方面,大力推行能效標識制度,鼓勵消費者使用高能效、低排放的產品。
解振華還重點介紹了中國在建筑、交通節能領域采取的政策、措施。解振華表示,中國在2007年推出了新的建筑標準,與舊標準相比,按照新標準設計和施工的建筑將可實現65%節能量。我們要求所有的新建筑都必須采用新標準。與此同時,中國還鼓勵開展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并對改造項目給予20-30%的補貼。目前,東北三省已基本完成節能改造任務,其中吉林省已超額完成任務。在交通節能方面,已在10個重點城市開展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的試點工作,并針對30多個品牌的低油耗汽車給予補貼和獎勵。通過這些努力,到今年年底,將在“十一五”期間節約能源約6億噸標準煤。
解振華表示,過去五年中國在節能減排領域做了巨大努力,今后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難度將越來越大。即使這樣,中國政府還是在哥本哈根會議前提出了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達到15%左右,增加400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和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的目標。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嚴肅、認真和負責任的態度。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