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為期6天的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天津會議閉幕。9日下午,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天津談判會議的整體情況,并就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蘇偉首先對前來采訪天津談判會議的中外媒體記者表示歡迎,并介紹了會議的整體情況。蘇偉表示,天津會議總體來看進展順利,中國作為會議的承辦方盡到了責任,為各國代表開展兩個工作組談判提供了必要條件,創造了舒適的談判環境,營造了良好的談判氣氛。天津會議期間,與會各方就多個實質議題,進行了多輪磋商,每天平均舉行各類型會議100多場,與會代表在津期間,充分交換了意見,增進了了解,縮小了分歧,擴大了共識,為年底即將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氣候大會取得積極、有意義的成果打下了基礎。根據公約秘書處最新的統計,參加此次天津會議的人員有2300多人,實際注冊人員達到了3000多人。為保障會議順利進行,中方動員了包括志愿者在內的2000多人作為后勤支持。這些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犧牲了中秋和國慶兩個假期,圓滿完成了大會的各項服務任務。
蘇偉表示,中國始終支持哥本哈根協議,因為它是中國領導人和各國領導人為推動氣候變化談判而達成的一項重要成果。哥本哈根協議是對公約、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有關原則的延伸和加強。協議重申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確立了發達國家應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要求,繼續大幅度減排,要求發達國家盡快確定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并全面落實巴厘路線圖的有關任務。哥本哈根協議反映了各國領導人推動公約、議定書全面、有效實施的政治意愿,達成的政治共識對于推進落實巴厘路線圖談判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方支持將領導人達成的政治共識落實到兩個工作組談判當中。
針對美國氣候變化大使斯特恩,前不久批評中國無視哥本哈根協議,并沒有真正落實協議有關共識的言論,蘇偉表示,這種說法毫無根據。事實上,中方一直致力于將哥本哈根協議確立的雙軌制談判機制、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指標,以及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的政治共識,逐一落實到兩個工作組的談判中。蘇偉表示,斯特恩對哥本哈根協議進行了完全錯誤的解讀,認為協議取代了公約、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是對這些法律框架的否定。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不能接受的。蘇偉認為,應該在公約和議定書的框架下,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對哥本哈根協議進行解讀,而不是對上述共識予以否定。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