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楊勇:“為中國找水”
2009年12月15日,剛剛完成“為中國找水”壯舉的楊勇來到了北京城一間放映廳里。他依舊是胡子拉碴的,滿臉疲態。
楊勇對外“鮮亮”的職務是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實際上,他只是一位民間的探險家、地質生態學家。
在他的履歷中,離不開“考察”、“探險”的字眼:
1985年考察長江上游,對長江漂流探險進行科學論證;1986年發起并參加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1988年徒步考察金沙江攀枝花—宜賓段,考察河谷地質災害,全程800余公里,歷時3個月;
1991年徒步考察雅礱江全程,考察河谷地質災害及水電站壩址,1500余公里,歷時4個月;1993~1997年組織多個歐美科考團隊去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并一直對長江上游和江源地區進行追蹤定位研究;1998年發起并參加雅魯藏布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并考察河谷地貌及生態環境,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歷時4個月。
2001年主持雅安地區蘆山縣白堊紀地質公園地質調查及論證;2006年7月13日,為國家“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生態研究取證資料,帶領考察隊對三江源頭進行考察,歷時100天;2008年和2009年,多次考察四川地震斷裂帶。
20多年來,靠著簡陋的設備,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艱苦,楊勇在沒有任何保障和后援的情況下,取得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和地質新發現,為合理有效利用江河,進行水電開發和生態環保提供了科學依據。
這次“為中國找水”,楊勇等人共走了143天,考察的路線貫穿四川、西藏、新疆、甘肅、山西5個西北大省,全程43000公里。
“西北部地區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沒有考慮到水資源條件和持續惡化的環境形勢,盲目建設!睏钣抡f,西北部地區多以資源開發型為主,給開發地脆弱的自然生態平衡雪上加霜,對水系環境、水文條件影響巨大。而粗放型的隨意排放又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并進而將水質性缺水問題擴散到周邊地區。
NO.6 廖曉義:震區踐行生態文明
2009年,著名環保人士、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曉義幾乎淡出人們的視野。
往年,記者在各種環;顒由喜畈欢喽寄芤姷剿,屢屢聆聽她那極富感召力的演講。但在2009年的一整年里,只見到她三次。一次是在北京見到的,另兩次則是記者專程跑到四川的一個小山村里主動約見的。
自從“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廖曉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一個叫“大坪村”的村里度過的。地震后,廖曉義和她的團隊進入四川,最初的想法是如何引導當地人在重建中,保護生態,保護環境。但后來她發現,可以借助災后重建,將村民們引上生態文明之路。
從單個的房子到整個大坪村的重建,從節能、環保理念,擴展到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在征求了專家、當地政府特別是大坪村村民的意見后,最終,一個“樂和家園”的圖景在廖曉義的腦子中形成。
“樂和家園”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于山區里較豐富的土、石、木和竹,這樣不增加對大氣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對大坪村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實現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針對周邊私挖亂采的現象,2009年3月,大坪村村民們自發成立了樂和家園環保巡查員隊伍,護山、護林、護路。
眼下,“樂和家園”已基本成型。廖曉義告訴記者,“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分戶生產,多元經營”這16字經營方針,是樂和家園的核心經營理念。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高度評價該項目“不僅對四川災區重建具有標桿意義,而且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前瞻意義,并認為項目本身具備了可復制和可推廣性!
“樂和家園”項目在2008年底獲得“2008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廖曉義作為獲獎代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