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得到世界媒體廣泛關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45個國家或地區的56家報紙7日刊登同一社論,警告氣候變化對地球和人類生存造成的巨大影響,敦促各方采取行動。據悉,此次“統一社論行動”由多國媒體編輯在氣候大會召開一個多月前醞釀,集體撰寫這篇社論。社論以英文、中文、阿拉伯文等20種語言發布,不少報紙還將其刊發在頭版。

全球56家媒體同步發表的氣候變化共同社論標志,中國有兩家媒體參與到這一活動中。而美國沒有一家主流大報參與其中。
社論指出,之所以采取“統一社論行動”,是因為人類面臨“嚴峻時刻”,氣候變化的事實清楚,科學刊物討論的問題已不再是人類是否對氣候變化負有責任,而是我們要減少這種危害所剩時間不多。
“然而國際社會迄今為止作出的回應缺乏熱情、蒼白無力,”社論說,“除非我們聯合一致,果斷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將毀滅地球,危及人類財產和安全”。
包括英國《衛報》、美國《邁阿密先驅報》、法國《世界報》、意大利《共和國報》、丹麥《政治報》、卡塔爾《海灣時報》、韓國《中央日報》等在內的多家報紙參與統一“社論行動”。
《我們期待政治家的正確選擇》全文
今天,來自全球44個國家的56份報紙前所未有地站在一起,通過發布共同的社論來表達一個強烈的聲音。我們如此行為,是因為人類世界正面臨著一項巨大而急迫的挑戰。
我們必須立即攜手采取果斷措施,否則,氣候變化將會肆虐我們的星球,并威脅到這個人類共同家園的繁榮與安全。在過去的一代人時間中,這種危險已經變得清晰可見,事實已經開口說話:過去14年的11年中,地球的氣溫屢創新高,北極冰層開始消融,而去年高漲的油價與糧價已經描繪出未來經濟世界的可怕圖景。在科學期刊中,人類是否為氣候變化的元兇已經無須討論,學者們更關注的是我們還剩多少時間來阻止這場浩劫的降臨。然而,直到今日,全球各國對于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仍是無力且半心半意的。
氣候變化的產生根源可以回溯數個世紀,而其影響后果則將延續永遠。我們能否馴服這只氣候變化怪獸,未來的14天至關重要。我們呼吁聚首哥本哈根的192個國家的代表們不再猶豫,不再陷入爭論,不再彼此指責,而應抓住機遇解決這個現代政治中的極大缺憾。這不應是一場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或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爭吵,氣候變化的影響波及所有人,因而也需要所有人共同攜手解決。
科學是復雜的,但事實卻是明晰的。全球必須采取措施,讓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不高于2攝氏度。這個目標要求全球排放達到峰值,并在未來5-10年間逐步下降。而3-4攝氏度的氣溫上升幅度——如果我們無所作為,這是謹慎預測的最小上升幅度——則將令大陸干旱,農地變為荒漠,半數以上的生命物種可能消亡,遑論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將被迫遷徙,許多國家的領土被淹沒于海平面下。
多數人對哥本哈根能夠產生一份完整且內容翔實的公約抱有懷疑。只有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給予全力支持、美國政府改變多年來的不合作態度后,實質性的進展才可能發生。直至今日,美國國內政界的決策仍對全球影響巨大,因為美國總統只有在國會通過后才可能全力執行氣候變化承諾。
但是,聚首于哥本哈根的政治家們能夠、也應該在公平、實效的基礎上就一些基本議題達成一致,更重要的是應發表一個時間表,將這些共識轉變成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公約。這樣的公約應能在明年6月在波恩舉行的下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正式發布。如同一位氣候變化談判者所言:“我們可以讓談判時間延長,但我們不能容忍從現有成就的基礎上后退!
全球氣候變化公約的核心應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以下兩點達成共識:如何分擔應對氣候變化的義務,以及如何分配新近產生的珍貴的資源——在氣溫上升至危險水平前我們還能排放約1萬億噸碳。
發達國家慣常于運用數字說明,如果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不共同采取激進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仍是空談。但發達國家是大部分現存于大氣層中的碳的始作俑者——自1850年以來75%的二氧化碳是發達國家排放的。這樣的歷史事實應得到正視,每個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在未來十年間進行大幅減排,使其碳排放量遠低于1990年時的水平。
發展中國家可以指出,歷史問題并非由其造成,且貧困地區將成為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但如果無所作為,他們將成為新的碳排放源。因此,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承諾采取有效且可量化的減排措施。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新近發布了減排目標(盡管距離預期尚有差距),這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步伐。
社會公義也要求發達國家拿出更多的資金,向貧窮國家轉讓清潔技術,幫助他們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此時,未來氣候變化合約的架構已經明晰——建立強制的多邊監測機制,對森林保護給予合理的回報,對“出口碳排放”進行可信的甄別以使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在產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得到合理的分擔。而且,單個發達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也須與其承擔能力相對應;例如新加入歐盟的國家通常較“老歐盟國家”貧窮,他們的負擔就不應高于“老歐盟國家”。
毫無疑問,向低碳社會的轉型耗資巨大,但比起拯救全球金融危機的花銷卻低了數倍——當然,如果無所作為,未來我們付出的代價將更為慘痛。我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們,將被迫改變生活方式。以往那種飛機票甚至比去機場的的士票便宜的時光已經不再。我們在購物、飲食、旅行前需要更加明智地抉擇。我們將需要為能源消費付更多的錢,同時也更少地消費能源。
實際上,向低碳社會轉型會讓我們擁有更多。已經有一些國家意識到,這種轉型可以帶來經濟增長、就業以及更高的生活質量。資本的流向已經說明了這點:去年,投資于可再生能源的資金首次高于投資于用化石燃料發電的資金。
若要在短短十余年間改變人們舊有的高碳生活方式,我們需要在技術和創新上取得歷史未有的突破性成就。相比起登月計劃與核導彈研發這類沖突與競爭的產物,未來的低碳競賽更應是一場全球攜手的努力,并令全人類共同受益。
因此,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全球各國就氣候變化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將是一場樂觀對悲觀的勝利,一場遠見對短視的勝利,一場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所言的 “人性中善良天使”的勝利。正是這種精神,讓全球56份報紙站到了一起,發表這份共同的社論。如果我們這些具有不同國家與政治立場的媒體都能就我們所當為之事取得一致,我們相信我們的政治領袖們也將能取得一致。
在哥本哈根聚首的全球政治家們正影響著歷史對我們這代人的評語:這一代人看見挑戰并勇敢地應對;或者是,那一代人如此愚蠢,看著災難步步臨近卻束手待斃。
我們期待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深入專題了解: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