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伙伴計劃第三次部長級會議于近日在上海舉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擔任會議主席,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日本、韓國、美國的部長和高級官員出席會議。
會議對伙伴計劃建立以來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和積極評價。伙伴計劃已制訂8個工作組詳細的行動計劃,在7個成員國之間開展了包括20個旗艦項目在內的175個合作項目。這些項目對開展成員國間技術交流、鼓勵私營部門參與、提高能效、建立技術交流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有效提高了成員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會議提出,伙伴計劃將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特別是加強在資金、技術開發與轉讓、政策交流、經驗和最佳做法、能力建設及私營部門參與等方面的合作。會議重申,伙伴計劃的活動將恪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原則,作為《京都議定書》的有益補充。會議認為,伙伴計劃取得的成績表明共同合作的重要性,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方面做出了貢獻。與會部長們一致表示,將共同努力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果。會議通過了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伙伴計劃第三次部長級會議公報。
解振華副主任在會上表示,本次伙伴計劃部長級會議的召開,充分表明了各成員國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視和積極態度。中國政府堅持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出了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的約束性指標,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努力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出席會議,介紹了上海市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和辦好低碳世博的行動和措施。
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伙伴計劃建立于2006年1月,成員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美國7個亞太國家,下設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與分布式發電、鋁業、水泥、鋼鐵、建筑和家用電器、煤礦開采、發電和輸電8個工作組。
中國政府和企業參與伙伴計劃的各項活動,擔任兩個工作組的聯合主席,舉辦了6次工作組會議,并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包括8個旗艦項目在內的80余個項目。這些項目領域分布廣泛,示范性強,注重能力建設和經驗分享,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對促進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