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去超市會自備購物袋嗎,你覺得一個塑料袋收多少錢最合適?環保類的話題近年熱度不減,近期港澳特區政府也相繼就塑料袋征費計劃作出調整。不要以為只有塑料袋漲價這么簡單,港澳在探索環保之路的途中,還研究出各式各樣的環!罢袛怠。
香港仔魚市場發泡塑料箱常落入海中。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潘達文 攝
塑料垃圾——動物的“死亡誘惑”
不久前,兩條令人揪心的新聞一度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在意大利撒丁島海灘上,人們發現了一條擱淺的“準媽媽”抹香鯨,而它的胃里竟藏著37斤的塑料垃圾;無獨有偶,在日本奈良一頭死亡母鹿的胃里,同樣出現了6.4斤糾結成團的塑料袋。
根據初步研判,這頭母鹿可能是誤食游客丟棄的塑料袋而導致死亡。而抹香鯨死亡的原因也很可能是大量的塑料垃圾使其無法進食,沒有體力游回大海,最終在脫水和饑餓的狀態下死去。
一名男子在巴厘島海域拍下觸目驚心的一幕:海洋中漂浮著大量塑料垃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什么動物的胃里會有那么多塑料垃圾呢?香港環保署曾于201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而其中70%的垃圾是塑料。
“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廢棄物被倒入全球海洋,有研究推算至2050年時,其數量將比海洋中的魚更多!”香港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說道。
面對塑料袋泛濫的問題,港澳特區政府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2019年3月,香港特區政府表示,正從兩個方面檢視塑料袋征費計劃,包括考慮收費由5角上調至1港元,及收窄部分塑料購物袋收費的豁免范疇。
幾乎同一時期,澳門特區行政會也完成討論《限制提供塑料袋》法律草案,建議對零售行為中提供的每個塑料袋收費1澳門元。
除此之外,港府還帶頭在政府場所內的餐廳,全面禁止提供塑料吸管及發泡塑料餐盒。香港環保署也發出指引,要求政府場地的自動售賣機陸續停售1升或以下的塑料瓶裝水。
違反環保法例?罰款、監禁絕不手軟
環保當然不能空喊口號,立法規管也是港澳實踐環保的一個重要保障。
就塑料袋收費計劃來說,澳門的塑料袋征費法案建議,如違反限制提供塑料袋的有關規定,罰款1000澳門元;而違反香港塑料袋征費條例,將面臨定額罰款2000港元甚至被檢控。
港府推行塑料袋收費計劃。圖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
除此之外,一些人常常有丟棄垃圾不用成本的觀念,不過,這個觀念恐怕在香港要行不通了。香港有關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已經于2018年11月提交立法會審議,條例草案獲通過后,將設有12至18個月的“準備期”,之后將正式實施。
按照“污染者自付”的原則,港府將對產生的廢物按量收費,標準為1公升收費0.11港元,以此減少垃圾棄置。屆時,若違反條例被檢控者,首次定罪最高罰25000港元及監禁6個月,再次定罪最高罰50000港元及監禁6個月。
除了對塑料袋和廢物棄置的管制,特區政府還在空氣污染等方面立法規管,嚴加防范可能對環保產生破壞的行為。
比如,根據香港《空氣污染管制(火爐、烘爐及煙囪) (安裝及更改)規例》,若安裝及更改每小時耗用燃料超限的火爐及煙囪,必須取得當局事先批準,確保設計適當。如果違反該規例,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處罰款5萬港元;此外,或并可就該罪行持續的期間,另處每天罰款500港元。
港澳環!板\囊妙招”:“重修舊好”、變廢為寶
不過,特區政府這些法例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收費,而是為了增加公眾對環保及資源循環利用的意識。
港府現在正推行“四電一腦”計劃,消費者在購買包括空調、電冰箱、洗衣機、電視、電腦等電器產品時,商家必須為顧客提供免費除舊服務,即同一天送新電器并帶走同一類別的舊電器;而每出售一件“四電一腦”,電器供應商須向香港環境保護署支付15至165港元不等,用于循環再造。
舊電腦經職員檢查和維修,當中約1成能“救活”。圖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
在資源回收方面,澳門環保局則在“電腦及通訊設備回收計劃”基礎上,2019年擬推出“電子電器廢物回收計劃”,增加回收家居廢舊電器、光管等,也會試點引入塑料瓶回收機。
除了回收廢舊電器及零部件,澳門特區政府還會回收利是封(紅包袋)、月餅盒、燈泡、舊電池等。在2019年的“回收利是封好EASY”活動中,澳門當局就回收了約8噸利是封,而其中的53萬個可以再次使用。
香港環保機構“綠領行動”在2018年也回收到了1200萬個利是封,經篩選、分類及重新包裝后,共有逾600萬個可再次利用。
有效果!政府賣力宣傳 民眾積極實踐
港澳特區政府還常常舉辦各類環;顒,或者在大型活動中以各種形式宣傳環保,持續向居民宣揚環保訊息,推動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實踐各種環保行為。
香港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維港兩岸陷入一片黑暗。圖片來源:香港《星島日報》 何君健 攝
今年,香港逾3000家公司或機構,以及近280所學校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這也是香港連續第11年參與該活動,以倡導低碳生活。
3月30日,澳門舉行“綠色公眾日”活動,免費開放讓公眾入場參觀綠色展覽,還安排一系列環保宣傳活動,包括幸運大抽獎、環保工作坊、親子游戲等。
為加強支持地區層面的減廢回收,香港環境保護署正在全港推展“綠在區區”項目,市民不僅可以更便捷地參與減廢,更可參加各式各樣的環保工作坊,如DIY環保手搖鼓、綠色栽種體驗、創意環保游戲等,在活動中體會環保的樂趣。
香港市民王太太(左)帶子女參加工作坊,學習利用廚余制作唇膏,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圖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
根據香港環保署的調查,自2005年至2017年,短短的十幾年間,香港垃圾堆填區的塑料袋棄置量從超80億個,減至44.2億個,足足減少了近一半!澳門連續6年舉行的“減塑有著數”活動,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6萬,至少減少使用26萬個塑料袋。
此外,在過去6年(2013至2018年),香港的空氣污染物已下降約30至50%;近年澳門的廢物資源回收率也相對保持在較平穩的水平(約18至20%)。
港澳的環保工作已見成效,人們的環保意識是否有所提高呢?答案是肯定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曾公布一項調查,近8成受訪者支持立法規管餐飲業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另一項調查也顯示,即使是低收入群體或居住公屋者,大多數也支持垃圾收費計劃。
謝展寰說:“港人對處理廢物根源問題的普遍認知及關注度均較之前提升,問題只在于有多少人‘身體力行’而已”。
的確,有港澳特區政府的立法規管,有“變廢為寶”計劃的支撐,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提高,相信在民眾的廣泛關注和支持下,港澳的環保之路將越走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