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誕生記 |
來源:新華社 時間:2019-2-27 9:45:07 用手機瀏覽 |
2月20日,不少高校還在假期中,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早已開工。不久前,中國科技部與江西省人民政府聯合發文,批準依托東華理工大學省部共建“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是中國在核資源與環境領域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風雨同舟62個春秋,中國核事業見證了東華理工大學的扛鼎之力。而核資源與環境實驗室同樣是伴隨著學校發展而不斷成長。
鈾資源被譽為“核工業的糧食、戰略核力量的軍工基石”,但中國曾一度被認為是“貧鈾”國家。 為打破核壟斷,保障鈾資源的可靠供給,中國于1956年建立了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太谷地質學校。
2019年1月15日,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輝旭在該校指導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孫占學(右)介紹實驗室情況!|華理工大學供圖 攝
2019年1月15日,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輝旭在該校指導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孫占學(右)介紹實驗室情況。 東華理工大學供圖
該校自建校以來,以服務鈾資源勘查與開發國家戰略為己任,堅持走集成創新之路,逐步形成與發展了鈾成礦理論與勘查方法、鈾礦采冶方法與技術、核廢物處置與環境治理等研究方向,致力于核資源與環境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上述研究方向也成為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實驗室的雛形,最初只是學院的一個應用研究中心,大概3-5個人。姑且稱之為‘地學’專業實驗室”。實驗室第一任主任、現地質調查研究院院長劉成東介紹說。
中國主要鈾礦產地往往是偏遠和艱苦的地方。實驗室成員出野外,辛苦程度自不必說。他們去的地方通常都是戈壁深處、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生活用水都需從幾十公里之外用水車運入。夏季溫度高達40攝氏度以上,冬季零下20多攝氏度都是常態。
“作為中國核工業第一所大學,學校在核資源與環境領域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實驗室也是因‘核’而生!睎|華理工大學副校長、實驗室主任孫占學說,實驗室成立之初,團隊就樹立了“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核軍工文化精神,秉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
上世紀90年代,學校開始籌建省部共建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自培育基地開始籌建之日起,“核”心始終不變。
2003年,通過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實驗室購置了第一臺大型專業設備——電子探針。自此,實驗室大型專業設備實現了從無到有,并正式成立了核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
2018年12月5日,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揭牌儀式。 東華理工大學供圖 攝
2018年12月5日,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揭牌儀式!|華理工大學供圖
2004年,依托核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整合學校的相關資源,申報并獲批江西省核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2005年,實驗室“進階”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發展步伐從未停歇。2016年,學校開始著手準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歷經列入省部會商議定事項和科技部年度計劃,科技部領導來校考察,正式的省部協商,專家論證等多重環節。在準備申報書時,僅2017年至2018年,就反復修改了十幾稿。近140頁的申報書,凝聚了團隊大量汗水與心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2018年10月24日,科技部正式發文批準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
“重點實驗室的掛牌成立,可謂十年磨一劍,一劍露鋒芒。”東華理工大學校黨委書記柳和生表示,核資源與環境一直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更是學校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建設的重要發力點,實驗室要在“世界坐標系”中定位發展。
未來,針對國家與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實驗室將努力打造成為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引領核行業和助推區域發展的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