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受限于在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以及美國投資者偏好較新、污染較小的能源科技的背景,煤炭價格持續走低。這一狀況正嚴重沖擊了兩國的煤炭行業。就在上周,美國煤炭集團博地能源(PeabodyEnergy)在約60億美元債務的重壓下申請破產保護。而作為“去產能”計劃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上個月開始的關閉煤炭產能和裁員努力,也已引起了不少麻煩。
此外,燃煤作為目前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以及其含硫會導致酸雨、霧霾和其他污染問題,正日益引起各界關注。對于那些接受世界對煤炭這種能源的依賴,但又希望遏制科學家宣稱引起破壞性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人來說,清潔煤是他們努力追求的。
歐洲的零排放技術
燃煤的缺陷如上所述,而一直以來,謀求改善其污染特性的努力一直存在。其中,有一類手段被稱為“零碳排放技術”。
煤炭的零碳排放技術又稱為碳捕獲技術,現在已經有很多研究正在進行,以更好地完善這一技術。為了減少碳的排放,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捕獲碳,然后將其深埋入地下,而不是排放到大氣中。2006年3月,丹麥的埃斯比約(Esbjerg)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家碳捕獲(carboncapture)實驗工廠。這一工廠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歐盟排少10%的二氧化碳,其中30%是減少傳統電廠的排放。該廠的研究人員努力研發新的溶劑,以便更好的捕獲碳,將其轉化為固體形式。國際能源機構溫室氣體項目經理哈麗﹒奧杜斯(HarryAudus)說:“這種做法主要是讓二氧化碳通過一種液體溶劑,然后將其壓縮,注入地下。這一研究能夠幫助提高二氧化碳的捕獲率。”他還說,該廠研制的新溶劑和碳捕獲技術成本會更低。現在每立法米二氧化碳的碳匯成本是50-60歐元,而該項目有望將成本低到20-30歐元。
不過,盡管歐洲研究機構的努力進展喜人,但其成本在當前看來依然會令企業望而卻步。為此,我國作為世界主要燃煤國,將重點集中在了煤炭液化技術之上。
中國的煤炭液化技術
自2008年起世界能源價格走高以來,中國的煤化工產業繼續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借助一度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發展政策逐步完善,煤基甲醇和煤基二甲醚的試點應用取得可喜進展,產能得到進一步釋放,新型煤化工產品逐漸走向市場,并被市場接受。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加劇,中國煤化工產業面臨成本壓力,行業發展趨緩。由于國家政策總體上仍支持煤化工發展,節能減排已是大勢所趨,故中國煤化工產業雖短期受困但前景仍十分可觀。
此外,加強煤炭處理和加工工藝,亦能有效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
根據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的有關數據,通過新技術洗選1億噸原煤,可排除灰分約1300萬噸、硫分近3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達49萬噸,排除1800多萬噸煤矸石。同時,利用洗選煤為燃料,可提高燃煤效率10%~15%,每洗選1億噸原煤,可節約1000萬噸~1500萬噸煤炭。若我國煤炭全部洗選使用(2014年原煤產量為38.7億噸),每年則可節約3億多噸煤。
而在該領域內,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迄今為止已投入大量精力,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此外,該所也在煤炭液化項目中多有建樹。
新型煤化工以生產潔凈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產品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氣、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與能源、化工技術結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體化的新興產業。煤炭能源化工產業將在中國能源的可持續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今后20年的重要發展方向,這對于中國減輕燃煤造成的環境污染、降低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均有著重大意義。可以說,煤化工行業在中國面臨著新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
如今,中美之間正謀求達成一系列協議遏制排放,以降低去年在巴黎會議中所受到的壓力。而在相關減排、環保技術領域,雙方均通過密集地交流來完善彼此的技術。
在執行方面,雙方政府均在逐步加強國內監管,訂制更嚴苛的標準,以便將各自的企業納入到新的環保和減排規范體系之內。而作為實現上述展望的前提,相關技術的獲取也是至關重要的。目前,除了傳統的技術流轉手段以外,各類新興的技術交易平臺,如位于上海張江的飛天眾智中國制造科技服務平臺,迄今已協助多家企業獲取相關環保技術,其效率和成本遠低于傳統渠道,正日益成為企業賴以獲取技術的關鍵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