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人口和經濟總量占全國40%以上,內河航道里程占70%,可利用淡水資源占40%,4億人正在飲用長江水。
長江,對中國經濟舉足輕重。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區域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令人憂慮的問題也相伴而生。
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發布的《長江水資源公報》顯示:2004年,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288.1億噸,僅隔十年,2014年的這一數字增至338.8億噸,其中工業廢水約200億噸,相當于一條半清江!
重化工圍江,污染源難控,污水量增大……生態長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湖北,如何破解難題?
集中搬遷,化工顯現“三集”效應
2015年4月2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武漢市硚口區工農路,有著60年歷史的武漢有機實業有限公司廠房,機器停止轟鳴。這家三環線內最后的化工廠正式停產。
廠房四周拉起了警戒線,消防車、;仍噰狸囈源。10多米高的化學反應罐,用吊車小心翼翼地吊起、放倒,又被一塊塊割開、拆下,吊上貨車運走。
擁有百年歷史的古田老工業區,最多時曾聚集了99家化工企業,武漢第一塊肥皂、第一桶油漆都誕生于這里。
2008年,武漢市委、市政府決定,三環以內化工企業全部遷出,在青山規劃70多平方公里的化工新區。
以武漢有機工廠搬遷為標志,歷時7年的武漢市化工企業集體外遷接近完成。
7年來,散布在武昌獅子山、漢陽黃金口、漢口硚口等武漢中心城區的127家化工企業,全部停產搬遷。一部分遷入青山化工新區,一部分徹底關停,一部分外遷至潛江、黃岡等地。
昔日的老化工區,變身生態新城。武漢市硚口區引入宜家、凱德等大型商業體,高新園區、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原地興起。 由此,武漢三環線之內再無化工企業。
這次集體外遷,規模之大,全國罕見。
企業集中布局,項目集聚建設,產業集約發展。我省“三集”化工企業,是實打實呵護生態長江的硬招。
淘汰落后,消除隱患——“十二五”期間,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安全隱患大、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品,加快淘汰。10萬噸以下硫酸、5萬噸以下的合成氨、10萬噸以下的碳酸氫銨、高毒農藥等產品,全面退出市場。
減排治污,清潔生產——
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三廢”集中治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清潔生產。全省石油和化學工業的廢水、廢氣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綜合治理。
然而,憂患依然揮之不去。
沿著長江和漢江,石油化工、煤化工、磷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各類化工園區或經濟開發區中的化工專區,仍然有56個之多,可謂“縣縣都有化工區”。
如何進一步集中?如何持續推進減排?呵護生態長江,化工行業任重道遠。
淘汰落后,早轉型早主動
夕陽余暉下,昔日林立于鄂鋼的544高爐裝備,早已爐;鹣。工程機械的轟鳴聲中,煉鐵高爐部件逐一拆解。
上世紀70年代末投產的544高爐,曾是鄂州的驕傲,被鄂鋼人稱為“新煉鐵”。然而,時代大潮沖刷下,“新煉鐵”逐漸斑駁。
去年9月,省經信委發布2015年淘汰落后產能公告,要求限期拆除鄂鋼544高爐,淘汰年產65萬噸煉鐵產能。當月,武漢中奎機械化拆遷有限公司進場施工。
當年11月底,昔日的鄂州地標——鄂鋼544高爐,永遠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無獨有偶。去年11月30日,運行了57年的新冶鋼東鋼廠區正式關停,全面退出新冶鋼生產序列!斑@標志著新冶鋼‘十二五’大規模布局調整完成,以嶄新姿態迎接‘十三五’的到來。”新冶鋼人自豪地說。
工業結構轉型升級關鍵期,也是長江生態敏感期。
落后產能能否退出,關系到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關系到為長江健康騰出寶貴的生態空間。
淘汰煉鋼落后產能824.8萬噸、煉鐵257.6萬噸、電解鋁12.7萬噸、水泥1257.5萬噸、平板玻璃1266萬重量箱、造紙85.8萬噸……國家下達我省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任務,提前一年完成任務!笆濉逼陂g,195家企業“壯士斷腕”,涉企數、淘汰量,均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高。
淘汰落后產能,損失的工業產值數以百億計。但是,為先進產能讓渡出的環境容量和市場空間,不可限量。
淘汰落后產能,我省工業投資質量優化,減排效果明顯。“十二五”期間,我省淘汰鋼鐵產能近15%、水泥17%、電解鋁90%、造紙16%、鉛冶煉60%、印染40%。初步測算,這些產能的退出,節能519萬噸標準煤、減排溫室氣體3221萬噸、減排化學需氧量1萬噸,減排二氧化硫8萬噸,減排氮氧化物18萬噸。
與“十一五”末相比,我省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09%,六大高耗能行業節能貢獻率超過60%,能耗占比由“十一五”末的32.8%降至27.7%。
早轉型、早主動、早受益。淘汰落后產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直接惠及生態長江。
創新驅動,轉型綠色產業
3月28日,光谷左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投資240億美元(約1600億元人民幣)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在武漢東湖高新區破土動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最大的單體投資產業項目。
計劃到2020年實現月產能30萬片存儲器,2030年實現月產能100萬片。以芯片制造環節為突破口,集存儲器產品設計、技術研發、晶圓生產與測試、銷售于一體,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將填補我國主流存儲器領域的空白,支撐產業經濟跨越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電子信息行業,正在湖北加速崛起。
行業巨頭落子湖北,布局未來。
帶動設計、封裝、制造、應用等產業相關環節,集合天馬、華星光電等顯示產業新銳,聯合華為、聯想、富士康等智能終端產業巨頭,未來,一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將在光谷形成!爸袊赓Y240億美元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半導體產業!3月25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說。
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是長江經濟帶的歷史使命!耙院戏省⑽錆h、上海、重慶、成都為核心,依托顯示面板生產線,打造新型平板顯示產業集群;“以上海、湖北、江蘇、重慶為核心,依托8英寸/12英寸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以上海、武漢、重慶、安徽、長株潭區域、成都、浙江、南昌為核心,完善整車制造及配套產業鏈,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汽車制造產業集群;“以沿江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為核心,利用移動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打造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3月初發布的《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方案》,看重湖北,寄望武漢。長江經濟帶重點打造的五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有四個以湖北、武漢為核心之一。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推動提質增效,促進綠色發展。
擁有全球最多的在校大學生、全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全國第三大高新區,湖北、武漢,正成為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的重要策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