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后,全國各地相繼發布關于建筑節能工作的相關文件,“十三五”建筑節能產業勢頭很足。但是,我國的建筑節能現在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整個建筑節能體系也不完整。從剛剛過去的兩會以及“十三五”規劃中看出,建筑節能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目前,建材工業面臨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需求不旺等嚴峻形勢,轉型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一戰略。建筑節能即是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斷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發展新型綠色建材、發展生態循環綠色建材是建筑節能產業的希望所在。近日,工信部和住建部等相關部門發布了綠色建材評價工作全面啟動的通知,要求各地依據《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及《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加快開展綠色建材評價工作。
綠色建材評價通知作出的相關安排,正反映了我國現在建筑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
(1)建筑節能宣傳理念不夠,民眾意識薄弱。我國既有建筑達400億平方米,但僅1%為節能建筑,一些地方甚至還未開展建筑節能工作。綠色建材的概念尚未形成社會的普遍共識,還需要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
(2)建筑節能相關標準不完善,沒有一套針對不同氣候地區、不同建筑類型的建筑節能改造服務技術和產品的應用標準,造成市場亂象。因此,綠色建材產品標準、標識的制定已是刻不容緩。
(3)建筑節能的相關法律政策不健全,我國的建筑節能缺乏具有可操作性、規范性的標準,建筑能效的檢測與評估標準和方法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操作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期限短且認可度低。目前需盡快補充完善關于建筑節能的相關法律條文。實行統一的建筑節能標準及節能指標,并對建筑節能服務的內容、流程、期限、節能標準及效果等作出明確規定。
(4)建筑節能融資渠道窄,目前的建筑節能服務公司多是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運作,融資難、渠道窄。政府應擴大建筑節能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投入,建立多種形式的建筑節能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制定相關的綠色融資政策。
(5)公共機構的建筑節能工作應起帶頭作用,我國的建筑節能產業還處于萌芽期,通過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使公共機構建筑節能工作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促進建筑節能從意識加強到全面發展。
利用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現在,新能源在建筑節能中的利用也是節約能源的一種方式,例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未來,建筑節能技術不斷突破的同時,新能源在建筑管理中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民用住房與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調、照明和家用電器等設施的消耗占全球三分之一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因此,巨大的建筑能耗,尤其是在我國人口眾多的情況下,急需要將建筑節能體系盡快完善,大力推進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