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全國“兩會”,生態環保是熱點話題,而作為各省環保主事者,環保廳長最惦記的是什么?從廳長們的建議中,亦可一窺中國環保發展的癥結和出路。
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重視生態環保這個著力點。制定實施區域(流域)性環境標準就是政府很好的推動手段,但全國不要一刀切,一個標準管全國是不行的。因為不同地區的環境容量不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也不同。
我建議國家層面制定導則和指南,鼓勵地方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環境目標為導向,制定區域(流域)性的節能減排標準。進一步,根據企業在區域的位置,依據周邊環境質量目標,確定企業的節能減排要求。
2003年起,山東省利用八年時間,四個階段逐步加嚴地方標準。為什么是八年?主要是考慮傳統行業調整結構的可行性。調整結構不能操之過急,需要給出一段時間。
2010年1月1日起,全省所有企業全部執行統一的流域性節能減排標準。企業排污不再依行業,而是按照其在流域中所處的位置確定,這就取消了高污染行業的排污特權。
同時,我們還在企業排污口設置了生物指示池,要求常見魚類穩定生長再排向環境。雖然排出的水還是劣五類,環境質量目標不是很高,但這是很大的進步,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目標初步銜接起來了。
流域(區域)性標準應當有權威性,必須依法堅決落實。在具體實踐中,這恐怕需要一點底線思維。河流恢復魚類生長是必要的,這是生態安全底線?尚行詰敺䦶谋匾浴N廴拘袠I一時達不到這樣的治污水平可以理解,但是什么時候達到?山東的選擇是八年。實際上當山東出臺如此嚴格的標準時就有一個決心:八年以后,如果山東造紙還不能改變其高污染特點,我們寧可不要這個行業。
事實上,山東出臺地方標準以后,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推動轉型升級。八年后,二百多家制漿造紙企業減少到十幾家,造紙規模反而擴大了兩倍,利稅提高了4倍多。
以環保標準倒逼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山東造紙能行,全國其他行業應該也能行。政府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企業做企業該做的事情,市場會優勝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