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兩會開幕,綠色低碳發展成為人們談論越來越多的話題,環保業界的代表委員們也提出不少議案提案。步入“十三五”,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在去產能的同時,也在培育新動能,而環保產業正是新動能之一。在政策紅利不斷強化的同時,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也使得環保產業成為資金流入的熱土。
當然,還要看到這一領域法律法規仍有待完善,市場秩序需要維護,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需調整理順,創新創造仍需打穩根基,還要考慮如何順應新經濟大潮,將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思維新模式與環保產業結合,使之真正成為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新動能。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資源環境指標由“十二五”的8項增加到10項,而且全部都是約束性指標。新增的空氣質量和地表水質量指標,顯示了政府“十三五”期間大氣治理和水治理的決心。另據統計,“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及的百大工程中,直接與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多達近30項。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下稱中節能集團)董事長王小康看來,這其中蘊涵著重大機遇。中節能集團是央企中唯一一個專職節能環保的集團,主要從事環境保護、清潔能源、節能服務和資源循環利用四個方面的投資與運營,旗下有萬潤股份(002643.SZ)、啟源裝備(300140.SZ)、海東青(02228.HK)、百宏實業(02299.HK)、中國地能(08128.HK)、節能風電(601016.SH)六家上市公司。
中節能集團已經與國資委簽訂了三年任期的目標和2016年任期的目標。而今年將做幾項重大調整,開展一些收購,在環保細分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節能環保市場巨大
記者:“十三五”將為節能環保行業帶來哪些機遇?
王小康:“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累計減少15%,這意味著還需要降低8~9億噸標煤的消耗量。而每降低1噸能耗,都需要資金投入。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根據我們的測算,“十三五”期間,僅節能工程就需要投入1.2萬億元。這里的節能工程投資,僅僅指為了完成節能量實施的節能工程的投入。
記者:2015年環保掀起了一股“并購”潮,一方面環保企業巨額收購海外公司,另一方面其他行業的大企業進入環保行業,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王小康:其他行業的大企業進入環保行業原因很多,部分企業是因為其所在行業出現萎縮,為了生存發展必須尋找新的發展領域,于是看中了節能環保領域。我比較反對的是,企業進入一個陌生領域,沒有技術和專業隊伍。光有資金的話要十分謹慎,既不要給自己帶來經營風險,也不要讓市場的發展成本增加。
中節能也參與過海外收購,不過出于成本考慮,最后沒有成功。各家企業情況不一樣,可能別人認為成本不高,而我認為較高。
記者:低價競爭也是業內目前熱議的話題,特別是垃圾焚燒項目頻現低價中標項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王小康:這是企業行為,說不上好壞。但這(環保項目)畢竟是社會資源,要高效利用。有些企業中標價格太低,負擔不起建設成本,未來將產生一系列問題,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視,設置一定的標準和門檻。
特別有些企業,從來沒有做過垃圾處理,也沒有隊伍、技術,只是認為這是好東西,就以超低價競標。有些政府比較擔憂,怕后續出現工程拖延等問題,會綜合考慮。而有些政府則不怕,想著反正財政預算不夠,就讓這種企業中標。我覺得這是短暫現象,今后會逐漸規范起來。
記者:有些污染企業聲稱節能改造成本高于污染處罰,就寧愿接受罰款繼續污染,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王小康:這也是政府比較頭疼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到政府在加大環保執法力度。需要承認的是,企業確實有成本問題。但現在已不是探討是否需要節能改造的階段,而是必須做。如果企業不投入資金實施節能減排措施,最后用來治理污染的錢都由廣大民眾買單。
我認為污染企業的這個理由不成立,如果以此為借口,中國環境永遠改善不了。企業想要繼續辦下去,就必須接受節能改造,否則傷害的是廣大民眾。
環保產業是新動能
記者:節能環保行業的發展面臨哪些阻力?
王小康:在技術、資金、管理方式、體制等方面,節能環保行業都面臨著阻力。從企業角度來講,我們當然希望擁有更多的技術,不要完全寄希望于政府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但是,環保產業如今處在市場不完善的時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比如財政補貼。
另外體制上也要有些調整。我們希望建立全國性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且可以規范競爭的環境保護市場,這樣企業入場后全憑本事競爭,政府只要把市場建立起來,企業就可以自己去做。
不過,現在還差很遠。比如垃圾處理,現在的機制是把垃圾交給城市管理。城市怎么管?外來企業和本地企業被分割開來,條件要求不一樣,市場并不是完全開放的。當然這是體制問題,不是地方政府刻意要這樣做。按道理應該選擇最優秀的企業投資運營建設,可因為市場不是完全公平競爭的市場,有時候往往不是這種結果。
政府只要建立、培育市場,監管入場企業,設定準入條件,確定標準,其他的都可以交給企業。
記者:你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保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王小康: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總的來說是需求巨大,企業只要能生產肯定能賣出去。煤炭緊缺時,只要能挖出煤,就賣得動。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又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城鎮化的高速推進,最終導致需求一直呈上升趨勢,掩蓋了結構性的問題,所以才導致當前產能過剩,鋼鐵、水泥、煤炭產量都過大的情況。但是我們有些產量又太少,比如說油氣短缺,天然氣大部分靠進口。
由于在發展過程當中,只要能夠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所以對產品能耗的關注不高。那時候價格便宜,不太關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甚至沒有很好的監測,不知道排放量,F在發現,污染物的排放、能耗、資源利用效率成了制約我們經濟發展的嚴峻問題,比如我們國家生產1噸鋼消耗的資源遠高于其他國家。
結構性改革主要是調整這樣的結構。經濟雖然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但產品要向中高端發展,盡可能地減少低端產品。以鋼鐵為例,如果我們8億多噸的鋼鐵大部分是高端的,出口全球的,那叫什么產能過剩,可我們絕大部分是中低端產品。
在這個過程當中,節能環保的特點和優勢就出來了。我們行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唯一一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產業,對調結構有直接幫助,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要“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