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時代,建材行業還完全沒有“綠色”的概念,水泥工業還是一個“標準”的污染型行業。不過,節能減排、降耗環保等全新的理念和國際化的思維,卻已經在那一代的部分建材人心中漸漸生根發芽。
其中,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從立窯向新型干法窯過渡和轉型的大趨勢。如果說水泥工業的綠色化轉型從何時開始,時間應該在這個時期有一個閃亮的定格。
高長明便是那一代擁有先進思想的建材人之一。在從立窯等高耗能窯爐向更為環保的新型干法時代邁進的過程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期間的辛酸苦辣和點滴故事,像指路燈點亮著傳統建材工業又一輪綠色轉型的未來之路。
說到30多年前的高污染立窯,對于高長明來講是一塊心病。
“80年代初,當全國水泥廠還都是小立窯的時候,我每次出差坐飛機都會有意識地透過舷窗向下望,每當看到烏煙瘴氣的一團黑煙,就能猜出到了哪里。比如在山東省看到黑煙,下面就是棗莊;在河北省看到的黑煙,我就猜到了鹿泉;在湖南省看到黑煙,那一定是到了長沙。這團團的黑煙下面藏著多則幾百、少則幾十個小立窯!
每看到這樣的情景,他都會在心里算一筆賬:濕法窯和中空干法窯的粉塵濃度排放高達300~400毫克/立方米,當時的新型干法水泥窯的粉塵排放在100毫克/立方米,如果我國水泥廠都能盡少的排放粉塵,這將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見過高長明的人,都會因為他的外表對他印象深刻。談吐雅致、有腔調的生活態度從他的言談舉止間顯露出來,然而讓你對這位八十多歲老專家心生敬仰的,是從他親身經歷的故事開始。
出生在十里洋場的上海,少年時與英美同學同班12載,奠定了高長明嫻熟堅實的英文基礎,是我國水泥工藝專業的第一屆大學生。年輕時曾對二十多個國家的水泥公司進行深入的考察調研,并在世界一流的老牌跨國水泥公司和水泥裝備公司參與技術實踐。在天津院科研處工作了很多年,盡管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但高長明依然堅守崗位。
直到1996年,高長明64歲那年離開了一輩子熱愛的工作崗位,本打算告老還鄉的他卻收到了來自美國、德國、丹麥水泥裝備設計公司的邀請。高長明面對著這四家國際領先的水泥公司,難以作出抉擇,于是就提出了一個要求:“在為國際水泥公司服務的同時,我必須還要為中國水泥工業服務,哪個公司認可這一點,我就去哪家公司!
不管是在天津水泥設計院做科研處處長,還是退休后在丹麥史密斯水泥公司任高級顧問,高長明始終保持一個身份——作為中國水泥工業服務的技術專家,為中國水泥工業無限奉獻,一生都沿著環保、節能、降耗、增效、利廢、降污、低碳、減排的思路和理念堅持求索。
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水泥工業正處于濕法窯向新型干法窯轉型的重要時期。“當時我國正在建冀東和寧國日產40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這兩條生產線的全套設備皆引進日本”,高長明陷入回憶之中:“籌建一個新型干法水泥廠的全套進口設備的費用平均在一億美元,建完冀東和寧國之后,還計劃在湖北省再建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當時高長明從國外考察歸來不久,或許是對國際一流水泥廠更加了解,或許是對中國水泥工業更抱以信心,當時作為天津水泥設計院科研處長的他,大膽地向國家建材局提出了一個建議:把原本在湖北建廠的一億美元拿來去買新型干法水泥廠的關鍵設備的專利和制造許可證。
“寧可少進口一個水泥廠,也要學會自力更生。”
這個建議一提出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首先,每個關鍵設備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國家,需要對一個個國家、一家家公司、一項項專利逐一進行談判;其次,國外的制造工藝與國內的技術標準區別很大,所有的圖紙資料都是英文,需要大量的翻譯、消化、吸收、轉化等工作;再次,這樣的設想在當時其他行業還沒有先例,能否成功,對中國水泥工業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一條現代化的新型干法水泥將近有20多項關鍵專利設備。從破碎機開始,到堆取料機、重量喂料機、生料立磨、均化庫、提升機、預熱器、分解爐、電收塵器、袋收塵器、高溫排風機、篦冷機、減速器、選粉機、包裝機……全套關鍵設備的專利和制造許可證買下來,總共需要8千萬~9千萬美元,算下來,每項設備的專利圖紙平均需要500萬美元!备唛L明回憶。
他和當時的國家建材局負責人在算完這筆賬之后,認為以上的困難經過努力都能夠克服。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筆錢花得值。經過多次的討論,在天津水泥設計院和國家建材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批準下,決定大膽嘗試這個建議,下定決心自力更生,中國建材人自己制造新型干法水泥廠的全套關鍵設備。中國水泥的新型干法時代就要到來。
一晃便是十幾年,高長明和天津水泥設計院日以繼夜,終于完成了這項史無前例的大工程。
高長明向記者講述:“我們與各個國家購買設備專利的談判過程漫長而曲折,在這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國外水泥專家的敬佩,經過三四年的時間,我們終于把20多項專利買了下來。”
20多項專利的圖紙運到國內,首先是由天津院進行翻譯、消化、吸收和轉化成符合中國的制造工藝,然后再運送到有關的制造廠進行試制,還要經過反復的試用和改進,這又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高長明帶領團隊對每一項關鍵設備進行攻克,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其中有個別設備的轉化過程并不順利,綠色轉型的道路充滿了曲折。
當年,天津水泥設計院向國內水泥廠賣設備的設計圖紙。高長明回憶:“當時我們沒有專利的概念,收取的是印刷費用,天津院設計圖紙的收費標準是每公斤10塊錢,建成一個水泥廠所需要各個工種的全套設計圖紙共有8套,總重量共一噸,總價在一萬人民幣以內!
而高長明從國外買來的新型干法水泥窯的20多項設備圖紙的價格卻將近一億美元,這在當時,近乎是天價。當一箱箱圖紙運到天津院大廳里時,引起了在場同事們的驚訝。
高長明清楚記得:“平均一項關鍵設備的專利和許可證的全部制造圖紙和說明書可以裝滿四個木箱,每個木箱差不多半個桌子那么大。當我們把這些裝滿圖紙的木箱拉進單位時,很多人都紛紛議論‘五百萬美元就換來了四箱圖紙?這些資料真的值500萬美元嗎?’”
顧不上眾人質疑的目光,高長明和天津院與設備制造廠的工程師們便開始了艱難而漫長的轉化圖紙工作。“就拿一個例子說明吧,在20多項關鍵設備專利中,其中一項專利是大布袋收塵器的圖紙,由于窯尾排放的氣體量大、溫度高,當時國內的濕法窯采用的電收塵器的效果明顯比不上布袋收塵器的效果好!
時間一晃30年有余,如今,新型干法窯早已成為水泥工業的標配。這個行業在新型干法時代又要經歷一次巨大的綠色化轉型和變革。
“沒錯,時代要求水泥工業必須不斷以綠色環保為核心,去創新變革,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有分歧有疑惑,但這個思想不能動搖,行動不能停止。就像30多年前,那一箱箱圖紙擺在我們面前,包涵的是當年最高級的技術含量,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轉變,F在回頭看,也承載著中國水泥工業綠色進程的延續!
今年已經83歲的高長明,還在他熱愛的水泥行業里發揮著余熱。一生致力于用畢生所學創造有利于實現社會、環境、水泥工業三方互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探求水泥工業的未知世界,已經成為了高長明一生的職業追求和個人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