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同埃及建交及同阿拉伯國家開啟外交關系6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對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3個重要的中東國家進行了國事訪問。此訪作為今年我國外交的首場重大行動,表明了我國政府對與中東國家關系的高度重視,開啟了我與中東互利合作的新篇章。習近平主席訪問時提出要與中東國家攜手推進結構調整,促進中東工業化,開展產能對接,引導中東國家走出一條綠色的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構想,這為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廣闊舞臺。
戰略意義如何?
這是豐富和深化中國—中東關系內涵的有效途徑。中東地區為我國海外原油的重要來源地,其在我國能源安全方面占據的重要地位奠定了我與中東國家關系的基礎。
除能源合作外,雙方不斷努力擴大合作領域,而環境合作與能源合作密切相關,又屬于相對低敏感性的合作領域,加之中東國家在基礎設施、高新技術、新能源領域存在發展短板,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合作空間十分廣闊。我國環保產業走向中東是互利互惠的合作途徑,有助于進一步鞏固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
這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處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關鍵時期,生態環保是“一帶一路”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中東國家是我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隨著大規模的石油開采和經濟發展,中東的空氣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問題日漸突出。
數據顯示,2013年沙特、科威特、阿聯酋等重要石油產國的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均接近50微克每立方米;阿拉伯國家目前有8300萬人無法獲得干凈的飲用水;阿拉伯國家近87%的土地是干旱或半干旱土地。
鑒于中東國家重要的戰略地位及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形勢,我國在實施“一帶一路”的過程中,通過環保產業的輸出,協助中東解決其國內環境問題,是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現實需要。
這是帶動環保理念法規標準“走出去”、提升我國能源海外投資軟實力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已經涉足能源領域。與中東國家開展環保產業合作,帶動我國環境保護理念、法規、標準體系“走出去”,與中東國家在能源領域的環保標準對接和融合,有助于促進技術創新、引領行業發展、搶占市場先機;同時倒逼國內環保產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此舉將推動更大范圍的國際市場接受和采用我國在能源領域的環境標準,建立我國在能源開采環境保護領域的話語權體系。
有哪些現實基礎?
中東國家對環保產業需求較大。近些年,中東國家在環保產業引進方面有著很大的需求,并不斷重視這方面的國際合作。
例如為了推動綠色經濟及可持續發展,應對人均水資源量嚴重不足等問題,阿聯酋政府投入大筆資金用于海水淡化和節水灌溉開支,并設立優惠政策鼓勵新型節水環保企業的發展與投資,推出迪拜水分布網絡戰略計劃、綠色天堂計劃等,每年迪拜水電部還會組織舉辦能源、環保、水處理產品展(目前已成功舉辦17屆),與國際環保企業開展交流與合作,滿足其國內的環保產業需求。
又如伊朗政府高度重視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國際環保合作,2015年的首座垃圾焚燒發電示范項目,由我國環保企業投資建設,這家企業已與伊朗簽訂了15座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合作協議。
中國與中東具有成熟的環境合作機制。早在2006年6月,我國就與阿拉伯國家聯盟(包含了大部分的中東國家)共同發布了《中阿環境保護合作聯合公報》,確定了包括環境政策與立法、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調研及技術轉讓、環保產業等在內的優先合作領域,之后還通過制定年度執行計劃等方式開展了一定的交流合作。
《中阿合作論壇2014~2016年行動執行計劃》也將環境保護合作列為一個專門領域,其中涉及了人員培訓、現代技術、環境政策立法、地下水保護、環境影響評估等多方面的內容。2015年9月,在中阿環保合作論壇上,我國環境保護部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簽署了中國與阿盟《環境合作諒解備忘錄》,其中確定了環境政策對話與交流信息、環境保護產業與技術、環境監測等合作領域。
在國家層面,中埃已簽署了環境合作備忘錄,確定了污水處理技術、固體材料循環利用等領域?梢姡鲜龊献黝I域均與環保產業合作緊密相關,開展環保合作是對已有機制的拓展和深化。
我國環保產業具備了一定“走出去”的基礎。隨著我國節能環保政策的完善和國家對節能環保行業的投入不斷地加大,環保產業的發展日漸迅猛,一批環保企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已經具備了自行設計制造關鍵設備的能力,有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一些適用技術能夠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而我國的環境技術通過對發達國家環境技術的轉化,在中東地區部分不發達國家更有市場。
有何政策建議?
一、構建環保產業“走出去”合作機制
在推進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應依托中阿合作論壇、中阿環保合作論壇等已有機制,或建立專門的環保產業“走出去”的合作機制,開展前期調研,充分了解屬地國環保產業需求,以中東國家由石油生產產生的水污染問題、大氣污染問題為優先領域,以沙特、科威特、阿聯酋等國家為重點,有規劃、有步驟地開展環保產業合作。同時,在構建機制、選擇優先合作國家時,應最大限度避免戰亂或政治問題的影響。
二、推動環保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在環保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必須要推動其更加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按屬地化原則經營管理,嚴格遵守屬地國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妥善處理好與社會各層面的利益關系;充分尊重當地的宗教和文化的多樣性,并強化與NGO、社區、工會的聯系,以期獲得最大的認同;環保企業要適度本土化,承擔所在國家和地區解決就業、合法納稅等相應的社會責任,在國際上不斷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
三、積極發揮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綢之路基金等政策性跨國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明確、細化環保產業輸出的申請資格、程序、規則,增強程序的透明度,為“走出去”企業創造公平、有序的對外投資環境。鼓勵商業銀行給予政策性優惠,鼓勵和支持節能企業積極申請亞行、世行等國外金融機構的優貸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