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中國旅游大軍的境外掃貨“戰績”令世人瞠目,與此同時,進入2016年的1個多月里,中國企業大軍的“海外并購”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海爾集團耗資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集團全部電器業務,萬達集團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創下迄今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的一樁文化并購交易記錄,中國化工集團擊敗美國農業巨頭孟山都,宣布將以430億美元現金收購瑞士農業化學巨頭先正達,成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的最大收購案……
來自普華永道的報告稱,2015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數量和金額均創下歷史新高,收購交易總數量上升37%,企業收購交易金額增長84%至7340億美元,其中有114筆收購金額超過10億美元。而另據榮鼎咨詢公司進行的分析,中國企業涉足的范圍也并非像過去那樣局限在石油、礦產等自然資源領域。
這一海外并購熱潮,常常被人們拿來與上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企業界掀起的進軍美國房地產和金融業的狂潮類比。但分析此輪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潮可以看出,無論是知名央企還是民營企業,大多都牢牢立足做強產業經濟本身,并逐漸從以獲取海外先進技術、知名品牌、高端人才和銷售渠道為目的,向為經濟轉型、提質增效打造全球平臺,為富余產能尋找國際出口轉變。以老工業基地遼寧鞍山為例,隨著鋼鐵等產業漸入“寒冬”,圍繞產業鏈頻頻發力“海外掘金”的裝備制造企業則爆發出強勁的增長動力。據統計,短短數年間,鞍山裝備制造企業共完成海外并購項目17個,并購總額約為4億美元。
與風生水起的海外并購相較,國內企業的重組并購也是動作頻仍,影視文化、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電子商務以及節能環保、生物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都成為企業跨界并購的重要方向。這些在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領域中,有諸多優質資產、互補領域的強強聯合,卻也不乏諸如“玻璃+教育”“鉆石+智能電表”“煙花+影視”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跨界聯姻”。不久前,就出現了浙江一家新型農藥、獸藥生產企業擬跨界“玩網游”而未獲證監會通過的案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舊動力的“換擋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精耕細作正在成為支持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作為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和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企業并購也由此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但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并購,都并非一勞永逸的“南山捷徑”。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月底,已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重組折戟,海外并購中的失敗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在“供給側改革”已成為高頻熱詞的當下,對于企業家們而言,并購之路也需踏準供給、生產端改革的“時代節拍”,不僅僅要做好應對復雜多變的項目程序、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的心理準備,更需從源頭厘清自身并購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去庫存,整合過剩產能”還是為了“補短板,滿足高端需求”,若是盲目“趕時髦”玩跨界、強出海,那結局想來也就不會“看上去很美”。
|